培養孩子從小有禮貌(從小培養孩子懂禮貌)
禮儀代表著一個人的品質與素養,甚至是品質,是作為人最基本的東西。因此,父母要注重孩子的禮儀教育,從小就要培養起來,不然會像現在的孩子一樣,在大街上隨意地大哭大鬧,甚至有時會隨意打罵其他人,即使這個人是不認識的。還有就是有的孩子是會在路上隨意地大小便,父母卻沒有怎么教育,甚至是有點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禮儀教育可以促進幼兒的獨立、自信心以及尊重他人。禮儀教育可以讓幼兒的言行舉止都得體,培養出良好的文明修養。而一個素質好且有教養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都受到歡迎,在交往處事方面也會表現出色,并且良好的素質可以給他帶來很多的發展機會。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也顯示,那些懂得禮節、禮貌的孩子,其身心會更加健康,而且會關心他人。今天有趣的小貓科普君將帶各位家長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了解和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希望這些方法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是個禮儀大國,因此基本的禮儀還是需要了解的。那么,需要教給孩子的基本禮儀有哪些呢?
1、儀表容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后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
2、言談舉止。跟別人說話要用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這十個字體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交談時要正視對方、認真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還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3、公共場合要注意秩序,不大聲喧嘩、不插隊。比如在電影院和圖書館里,萬不可大呼小叫,笑語喧嘩,演出結束后應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車要主動給兒童、老人及病殘者讓座等等。
禮儀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因此禮儀也是家長教育的一大重點。那到底怎樣教孩子禮儀好呢?首當其沖,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禮儀的環境。簡而言之,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幼兒期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啟蒙時期,禮儀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幼兒期幼兒的可塑性大,容易養成各種習慣,成人如注意從小培養幼兒文明禮儀,幼兒將終身受益,如果在這個時期忽視了對幼兒禮儀教育,長大要改就困難了。孩子的禮貌行為來自對父母與成人的學習和模仿,所以培養孩子講禮貌必須由家長做起。家長還要嚴格要求自己。
其次,不要再特意地進行禮儀教育,要將禮儀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問好,看到做得好的話,馬上給予表揚。給孩子講德育故事,跟孩子講禮儀,并讓孩子表演給自己看,讓孩子實際操作。
文明禮儀小常識
1.握手禮: 源于中世紀的歐洲,現已成為全世界人際交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見面禮。
2.鞠躬禮: 源自中國,現在作為日常見面禮節已不多見,但盛行于日本、韓國和朝鮮,是那里的常禮。
行鞠躬禮時應立正,脫帽,微笑,目光正視,上身前傾15-30度(賠禮、請罪時外)。平輩應還禮,長輩和上級欠身點頭即算還禮。
3.合掌禮: 亦稱合十禮,佛教禮節,盛行于印度和東南亞佛教國家,泰國尤盛。 行禮時,雙手合攏于胸前,微微低頭,神情安詳、嚴肅。對長者雙手舉得越高越有禮,但手指尖不得超過額頭。接待外國旅游者時,對方行合掌禮,我們應以同樣形式還禮。
4.見面時還有其他一些禮節,如招手禮、拱手禮、脫帽禮、注目禮、點頭禮、問候禮、致意禮、鼓掌禮等。
步行禮儀
(1)城市街道車水馬龍,熱鬧繁雜,出門行走要遵守交通規則,這不僅是公共道德,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2)過斑馬線要注意交通指示燈,并且嚴格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習慣。
(3)不可貪圖少走幾步路,而隨意橫穿馬路。人行道、天橋和地下通道都是為行人專門而設的,請不要忘記了它的用途。
(4)行走時如不小心碰到別人,應及時向對方道歉。
(5)如遇行人問路,要熱情、詳盡地回答對方。如若回答不了,可請他人幫忙。
(6)手持雨傘行走時,須留意身邊的行人,避免雨水滴到他人身上或戳到他人。(7)行人使用車輛停止手勢時,須待車輛完全停止后方可通行,切忌隨意通行。
坐公交車禮儀
(1)等候車輛時,要站在車站牌附近,按順序排隊上車,如遇老人、孕婦、兒童,可請他們排到自己的前邊,上車前要準備好零錢。
(2)上車后,不要與他人爭搶座位,遇到老人、病人、殘疾人、孕婦和抱小孩的乘客要主動讓座,如果遇到他人為自己讓座,要立即道謝。
(3)在車內不要吸煙,也不能吃瓜子、口香糖、冰淇淋等易污染環境的零食,不要在車上大聲喧嘩。
(4)站在車內應手扶把手,不可將身體全部靠在車廂內的杠桿上。
站立時,應該保持端正的站姿,雙腳叉開不要過大。
(5)坐在座位上,應注意不要叉腿而坐,也不能雙腿不斷地抖動,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表現。
(6)下車要提前做準備,如果需要他人讓路,應禮貌地打聲招呼,不能默不作聲地沖,更不能發脾氣,出言不遜。
(7)雨天乘車要收好雨具,以免影響他人。
乘電梯禮儀
(1)等候電梯時,應站在電梯門兩側,不要妨礙電梯內人出來。(2)乘坐電梯,應先讓老人、小孩、女士或客人進入,年輕者、男士應站在電梯按鍵旁幫忙按電梯。
(3)進入電梯后,不要用自己的身體將電梯按鍵擋住,以免其他人無法按按鍵。需要按按鍵但又夠不著時不要將胳膊伸得太長,而是請離按鍵近的幫忙。
(4)如果電梯門即將關上,但還有人沒進來,先進入電梯的人應幫助按住開門鈕,等后面的人進來。
(5)在電梯內挪動時,特別是手里有東西的時候,注意不要碰撞他人。
進出電梯需要從別人身邊走過,應說一聲“勞駕”或“對不起”。
(6)陪客人或長輩乘電梯時,如果達到目的樓層,應一手按住開門鈕,另一手做出請的動作。
(7)如果人數超載時,應主動退出。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