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和核裂變的能量來源(核能發生的是聚變還是裂變)
有關核聚變和核裂變反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簡單地講就是,核聚變就是指我們把一堆輕原子用力“捏”在一起,讓它們變成更重的原子,而核裂變就是指我們用力將重原子“掰開”,讓它分裂成較輕的原子。在我們的印象中,通過以上兩種核反應方式都可以獲得巨大的能量,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核聚變和核裂變都可以獲得能量,能否根據這個原理造出永動機?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想法,理論上來講,所有的元素都是可以進行核聚變或者核裂變的,那么在可以隨意操控核反應的前提下,我們先讓一堆輕原子不停地聚變,并從中獲取能量,等到這些輕原子聚變成重原子了,我們再讓重原子裂變,然后又從中獲取能量……如此反復,豈不是就是傳說中的永動機了?
然而想法雖然是好的,但是我們卻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核聚變和核裂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我們將組成原子核的質子、中子、反質子、反中子統稱為“核子”,很顯然,一個原子核擁有的核子數越多,它的質量就越大。需要指出的是,原子核的質量并不與其核子數成正比,研究表明,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其核子的平均質量都是不一樣的,如下圖所示(圖中橫軸為原子序數,縱軸為核子的平均質量)。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各種元素中,鐵元素(Fe)的原子核的平均核子質量是最輕的,這就意味著原子序數低于鐵元素的原子核,在聚變成更重的原子核的時候,是會損失質量的,相應的,原子序數高于鐵元素的原子核,在裂變成更輕的原子核的時候,也是會損失質量的。
早在100多年前,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已經指出,質量和能量是物質的不同屬性,而且在它們之間還存在著明確的當量關系,并給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MC^2 )。因此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核聚變和核裂變反應所產生的能量,其實就來自于核反應中的質量虧損。
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我們可以精準地操控物質的核反應,不停地讓比鐵輕的元素發生核聚變,又不停地讓比鐵重的元素發生核裂變,也不可能得到永恒的能量,這是因為物質的質量會不斷地減少。
除此之外,在這個過程中,還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鐵元素,而由于鐵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是最輕的,不管是讓它發生核裂變還是核聚變,都需要輸入額外的能量,因此我們是不可能通過這類核反應的方式在鐵元素上獲得能量的。
話又說回來,在宇宙所有的物質中,氫和氦這兩種輕元素的質量就占了差不多98%,如果有一天我們人類真的可以隨意操控核反應(哪怕是最簡單的氫核聚變反應),那么我們也可以得到多得難以想象的能量,從而讓我們的文明等級得到迅速地提升。
正因為如此,全世界的人們都對可控核聚變充滿了希望,并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攀登這座人類科技的巔峰。值得一提的是,在可控核聚變的領域,我們中國在世界上是處于領先地位的,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 托卡馬克)將在2020年投入相關實驗的運行,據悉該裝置采用了非常先進的結構和控制方式,將有望產生超過2億攝氏度的溫度(太陽核心的溫度約為1500萬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