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怎么鍛煉孩子的交際能力)
關于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對于三到六歲和七到12歲的孩子是家常便飯。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如何處理沖突?
先讓孩子們正確認識沖突,知道沖突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對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有沖突是非常正常的,并且運用傾聽,停止爭吵,交流,表達,找出解決方法,這四步驟,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以及傾聽同伴的需要,并且運用合力的方法,解決提升自己解決問題,以及贏得別人合作的能力。重點就是幫助這些孩子發現自己的交往模式,建立正確的認知,讓孩子們掌握和提高。
家長在家如何鍛煉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
第一個方法:就是在安全穩定的家庭環境中鼓勵孩子表達其實。
從本質上來說,孩子愿意將自己的想法說給親近的人聽,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想要從他們那里尋求理解和慰藉。如果孩子在述說的過程當中,總是得不到家長應有的重視,耐心地傾聽和真切地回應的話,那么孩子想要開口說的勇氣和性質就會逐漸消失,他也越來越不愿意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或認為即使說了也不會提到什么作用,搞不好還會遭到家長的批評和訓誡,所以就會慢慢的變得味而不前。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青春期的叛逆和長大后的術語溝通。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忽視他們的感受,甚至覺得他們根本不會有什么感受,更不會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等到他們長大以后,想要再和他們好好交流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已經錯過了,與孩子建立順暢溝通的最佳時機而追悔莫及。如果我們運用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發現他們說的話管用,自然就會慢慢地敞開自己的心扉,向成人述說自己的發現欣喜、苦惱和困惑,因為他們能夠感受到尊重,和平等不會因為自己是孩子而被忽視,從而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同時也覺得自己存在是有價值的。這樣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
第二個方法就是引導孩子合理表達。也就是說怎么說話,能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讓對方接受。在家中,我們可以用模擬情景的方法,幫助孩子來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感受,對方的感受。讓他切身體會到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恰當的。既不傷害到別人的感情,還能充分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那我可以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別人送他的禮物的時候,當他收到禮物不是十分滿意的時候,分別用這三個表達方式來表達。
第一種:這個禮物我一點都不喜歡。
第二種。謝謝你送的禮物,但是,這個禮物我不是很喜歡。
第三種,我知道這是你費心為我挑選的禮物,對此我非常感謝。相比娃娃之類的東西,其實我更喜歡積木類的,因為他們能鍛煉我的大腦,不過沒關系,這個禮物我還是會好好玩的。
借用網絡圖片
這三種方法列出來,然后讓孩子按照從最容易接受到最不容易接受的來進行排序,這樣他就能夠自己得出結論。如果真的遇到類似的情景,該使用哪種方式來表述,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不讓對方有受到傷害的感覺。
孩子不僅能從這種練習游戲中獲得很大的樂趣,主動的思考和分析,還能最終學會正確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最主要的是他學會了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分析利弊和感同身受。
第三個方法就是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那什么是同理心呢?同理心就是進入并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并將這種了解傳達給他人的一種技術與能力,又叫做換位思考,共情及透過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來認識他人。
在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的時候,也要有幾大原則。
第一個原則:我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我
第二個原則,想被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第三個原則,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學會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并據此改進自己,在他們眼中的形象。
第四個原則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他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唯有先改變自己。
最后一個原則,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