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某大詩人的一首七言絕句(七言絕句唐代)
在盛唐星光璀璨的詩壇上,常建的詩獨樹一幟,《四庫全書總目》贊其曰:“卓然于王、孟抗衡者,殆十之六七。”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唐代詩選家殷璠在其編選的唐詩選本《河岳英靈集》中,把常建詩置于卷首,位于李白、王維等人之前。
由此可以看出,常建詩的影響之大和流傳之廣,在當時的文壇上,某些方面,他甚至已經超過了李白。
殷璠評建常“高才無貴士”,因為終其一生不過盱眙一尉矣,相比于文學成就,其仕途并不如意,科舉之路也走得不順遂。
但是,常建又是豁達的,他總能以積極的心態地面對考場失意,以及落第后的情感煎熬,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后,又很快投入到對未來的規劃中,其中這首《落第長安》就是其彼時心境的寫照,值得一讀。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唐 常建《落第長安》
簡譯:家園依舊,而我還留在長安,只是恥于政治清明之時,自己還是個仕途失意之人。
想回到鄉里,可又怕遭到鶯和花的嘲笑,所以,只能暫且留在長安度過一個春天。
賞析:
有人失意后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心生頹廢,有人失意后奮發圖強絕不認輸,積極備戰以圖東山再起,顯然,本詩的作者常建屬于后者。
據常建生平考證,他在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所以這首落第詩應該是記載他進士及第前的一次考試。
常建是土生土長的陜西人,家就在長安城的附近,所以他不用像其他應試者那樣歷盡艱辛,千里迢迢地進京赴試,也不用落第后羈留京城客居他鄉,寒窗苦讀以備宏圖在展。
但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考場失意后,他都依舊滯留在京都,并沒有回家的打算。
這樣一個不合常理的舉動,自然會引起熟悉之人的疑惑,以為他已遷居外地不回鄉是不愿受長途跋涉之苦,因為如此種種,所以就有了此詩首句和次句的一問一答。
你問我為什么“家園好在尚留秦”?現在讓我來回答你,一切只是因為“恥作明時失路人”,就是因為自己落第了,是一個是失意之人,所以才不好意思回去面對家鄉父老。
杜甫詩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怎會有淚,鳥無恨如何驚心,一切只源于彼時看花開聽鳥鳴之人的心境而已。
常建說自己回家“恐逢故里鶯花笑”,所以“且向長安度一春”,鶯和花都是春天的象征,又怎么會嘲笑他呢,也只不過是失意之人的敏感罷了,而彼時故鄉正是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的好時節倒是真的。
自己之所以不回故鄉,一是怕落榜遭人嘲笑,二是怕自己流連春色蹉跎光陰,從而造成再次不第的尷尬局面,所以還是留在京城靜下心來刻苦攻讀,迎接下一次的應試為好,到金榜題名時衣錦還鄉也不遲。
“且向長安度一春”,是自勉,更是激勵,知恥而后勇,一個人只要不被失敗打倒,就能有勇氣站起來,從而迎難而上戰勝失敗,取得成功。
常建因為怕遭人嘲笑,所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有志者天不負,后來他終于進士及第金榜題名,如愿以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寫在后面:
常建的籍貫一直存疑,《全唐書》未有記載,《唐才子傳》和《唐宋詩舉要》中皆注其為長安人,從這首《落第長安》看,他應該是居于京城附近,也就是秦地。
開元十五年(727年),28歲的常建登進士第,及至36歲時才授盱眙尉,而且這也是他這一生中當過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官。
雖有奇才,卻一生不得意,常建大多時間都在隱居,過著山水田園的生活,他也以寫山水田園為主,其詩風與王維、孟浩然接近,但又有別于他們,他有自己的藝術風格。
選語精妙,詩意清迥,境界高遠,善于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就是常建山水田園詩的匠心獨具之處,“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因為他這首膾炙人口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破山寺而得以天下聞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低谷時不要頹廢,逆境時也要有一顆向陽的心,你要相信,風雨的前方,一定會是彩虹的方向。
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不走到最后,誰也預料不到結果,只要不放棄,就有逆風翻盤的希望,就如常建此詩表達的那樣,給自己勇氣和力量,然后去遇見那個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