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溝通(應該如何和青春叛逆期的小孩相處)
如何和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這個事情應該從孩子更早的年齡階段開始就要去建立。我們看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會有各種所謂的”叛逆“行為。我覺得這其中有太多的成分混雜起來的。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青少年特別是男性的大腦控制情緒的部分成熟的較晚,完全發育成熟可能需要到30歲。所以這個閥門的確容易處于不太好用的狀態。
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確會有各種生理上導致的易沖動,但也有一些并非生理引起的。但如果統一解讀為生理因素那就會導致認知的偏差。有些時候的確是有些事情太過分了也未嘗不可能,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親身遇到過。這種時候需要的是公平的處理,而不是歸結為沖動。
從小父母給予什么樣的教育模式,對于孩子未來如何處理問題有相當的影響。家長容易意識不到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易怒,體罰孩子或者用各種讓孩子感到羞恥,愧疚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這本身就是一個模板,潛在的影響到孩子未來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家長在教育和懲罰孩子的時候做出情緒失控的榜樣的時候,孩子同樣也是耳聞目染。當到青少年時期,家庭互動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同伴的互動時間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就會漸漸的將他學到的內容施展開來。這時候家長看到的各種“叛逆”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青少年之間往往他們的獨立于成人的亞文化導致了他們的價值觀是:敢于嘗試,冒險和挑戰權威。在群體中能獲得更高的認同。而這個年齡段也是很需要這種他人的認同感。獲得這種認同的一些渠道就是在成人眼里看來是叛逆的行為。
而作為養育者來說。要做的不是在孩子青春期叛逆了以后來做什么去控制和調整。而是在這一切發生以前做好預備。
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人格特征,行為模式,發展程度。多觀察,多溝通。這里面在實際操作的時候細節很多。就不細講了。簡單的來說就是不刺探,不拷問,不軟硬逼迫。坦誠,理解,包容,耐心和科學的認知。
做好榜樣
就像前文說到的,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教育的方式,往往就是孩子未來的應對同伴的方式。最終也會變成他應對所有人的方式。盡可能少的做出情緒失控的榜樣。(這一點做起來的確很難,但是耐心是會有報答的。)
提高收入
這一點很現實,但是沒到要求拼爹的狀態。只要達到你所在城市的中等收入水平即可。過于低的收入可能會導致很多的問題,比如社區環境,學校環境,包括過低收入帶來的生存壓力一樣會傳遞給孩子等等。這點很敏感,但我想還是需要說這么個實話。低收入家庭出來的青少年叛逆行為可能會更多。
豐富知識
這一點和前者相同,更高的學歷指的是系統化學習的經歷。一個有過系統化學習經歷的人和沒有這段經歷的人在教育能力上是會有很大差別。在教育之中各種獎懲邏輯會更為合理。孩子的思維的統一性程度會更高。而青少年時期,父母受過高等教育,孩子同樣受高等教育的幾率越高,同樣,反社會行為和叛逆行為會更少一些。
注意安全
對于各種危險行為,性行為,物質依賴(煙酒等),小群體活動(特別是反社會性的幫派活動)從青春期早期就要適時開始教育孩子認識和了解。到青春期中晚期,限制最晚回家的時間,限制孩子參與一些有反社會性可能的團體,限制飲酒和不合適的物質使用(包括藥物)等等手段也是很有效的能夠降低危險的發生。合理有效,前后不矛盾的規則也是青春期所必需的。這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自由和民主的家庭氣氛的確需要。但是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規則基礎之下的。有些事情就像懸崖峭壁,生物的本能就會躲開,但有些危險就像沼澤和毒草,這是需要認知和訓練的提高才能夠避開的。不能隨意的釋放自由,因為這個后果產生往往是不可逆的。
文體活動
其實數據表明,青少年需要很強的認同感。而獲得認同感比較好的方式就是在體育和學習成績上的優秀。積極的帶領孩子從小開始有這方面的發展也可以很有效的讓他不往反社會方面發展來獲得認同感。
說這些也是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拼爹媽就是一切。有些東西必不可少,但也不是要求高到離譜。關鍵還是要有心在孩子身上。不要想著列個N條守則,然后自己照做就高枕無憂了。
這都是一些范圍和概率的內容。具體的操作我覺得還是需要自己去融會貫通的去理解和感受。教育孩子無非是個量產工程。
有用,點贊分享一下[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