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整首古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古詩)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時,“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1]”;少年時,“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2]”。因為“韶華不為少年留[3]”,所以“術業宜從勤學起[3]”。我們會因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4]”而懂得了珍惜;我們也會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5]”,而懂得了奮斗。努力吧我中國少年。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拓展閱讀-
1.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水調歌頭·和馬叔度游月波樓》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yín)賞,何必問更籌(chóu)?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jīng)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遠方的客人已經很久沒到這里漫游,可是美麗的風景似乎專門為你保留。我們特意登上西樓吟詩賞月,何必去問今夜已是什么時候!我們呼喚出滿天皎潔的月光,照見我們的心地像冰雪一樣明透。我們的胸襟啊寬廣浩蕩,好似百川融匯奔流。我們的豪飲還趕不上巨鯨吞海,腰間的寶劍已光閃閃照耀清秋。
客子、君:皆指友人馬叔度。
更籌:古時夜間計時工具,即更簽。此指時間。
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zuì)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原野上銀白色的月光到處飄浮,天空高遠更顯得風景十分清幽。可是想起丟失中原的遺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發愁!那些手握權柄的大人物們,有誰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戰的功勛還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決策遙遙無期,叫人沒盼頭。這件事沒法分說清楚,讓我們明天再喝個大醉方休。
天宇:天空。
物華:泛指美好景物。
中州:指當時淪陷的中原地區。
不道:不料。
蕞爾:微小。
決策:指北伐大計。
扶頭:形容醉后狀態,謂頭須人扶。賀鑄南鄉子詞“易醉扶頭酒,難逢敵手棋。”趙長卿鷓鴣天詞“睡覺扶頭聽曉鐘。”
上片,重在寫景,在寫景中言情抒懷,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統一。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為情造文,但此處的景還屬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還保持著清醒,保持著理性,還沒有徹底地把自己忘懷,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見我輩冰雪般純潔的肝膽,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蕩胸懷。至此,自然一轉,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喝酒還未盡興,寶劍的光芒已沖向秋夜的長空。這句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鯨飲吞海”,如巨鯨吞海似的狂飲,極具夸張力度,有豪邁精神和陽剛之氣。這旬是化用杜甫詩里“飲如長鯨吸百川”(《飲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現力。
下片,詞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頭事,重在抒懷言志。過片“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動,天空更加曠遠,美麗的景物顯得更加清幽。上承前面的寫景,下啟后面敘事抒情。在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陶醉只是暫時的,李白詩云“舉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畫的美景更能勾起傷心的往事,短暫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緒。果然,詩人想起了恨事,引發了愁緒:“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還在金人的手中,廣大的中原百姓還在水深火熱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滿懷了。至此,全詞的基調也有了變化,由前面的雄壯豪邁而變為后半部分的哀涼悲傷了。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憂心國事,雄心壯志不得實現的表現,可是我的心事有誰知,我的苦處有誰憐,自然引出下文“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現在,朝廷中有誰還能想起抗戰的英雄漸漸老了,還沒有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而收復中原的決策,仍然遙遙無期!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澆愁了。“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此事一時難以說清,唯有繼續飲酒消愁吧。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幾人愁”形成呼應。扶頭酒是最厲害的酒,是最傷人的酒,也是最誤事的酒。但是酒,卻能麻醉自己,讓自己暫時忘卻現實的殘酷和煩惱。作者明知故說,突出地表達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詞人欲抑先揚,行文一波三折,寫景形象生動,議論中肯,抒情真實感人。以一種低訴哀迥的語氣結尾,別有一種感人的韻味。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天,詞人在湖北轉運副使任上,同好友馬叔度游月波樓,為了和馬詞原韻而寫的這首詞。
2.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
出自近現代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wéi)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shì)。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nóng)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獨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時間,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國家四面受敵,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八年來空想著故鄉浙江的風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小住京華:到京不久。小住,暫時居住。京華,京城的美稱,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
四面歌殘終破楚:列強逼近,中國前途危殆。
八年風味徒思浙:八年來空想著故鄉浙江的風味。八年,作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結婚,到作詞時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將儂:苦苦地讓我。
蛾眉:美女的代稱,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還,仍然。未,不。屑,顧惜,介意。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jīn)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mǎng)紅塵何處覓(mì)知音?青衫濕!
今生我雖然身子不在男兒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里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烈:剛正,不輕易屈服。
因人常熱:為別人而屢屢激動。熱,激動。
末路:路途的終點,比喻失意潦倒或沒有前途的境地。
莽:廣大。
青衫濕:失意傷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義。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為官職最低的服色。
這首詞是言志之作,表達了作者匡國濟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子芳發生沖突,從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后由吳芝瑛出面調解,而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即東渡日本留學。
詞的上片寫與王廷均結婚八年,表面上過著富貴人的生活,實際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與其決裂,突破家庭束縛,實現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將儂,強派作蛾眉”進一步說明表面上過著貴婦人的生活,實則奴仆不如的“八年風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對貴婦人的生活,并不留戀,相反加以蔑視。上片主要表達了作者自己初離家庭時的矛盾心情,別具匠心。
詞的下片寫詞人雖有凌云壯志,但知音難覓,不覺淚濕衣襟。作者雖是女子,但卻有一顆男子之心,所以能沖破家庭牢籠。平日她雖以肝膽相照,真誠懇切,但不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離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處去尋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將會受折磨。想到這一點,作者不覺傷心落淚,也是很自然的。這種擔心和憂慮,真實地反映了一個革命者剛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狀況。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四句是深入淺出的鑒湖女俠的自我寫照,她運用“身與心、列與烈”兩句四字諧音和意義不同的顯著變化,來表達她的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正是上接“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這兩句進一步的思想發展。緊接著表明她是一個“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著這么一個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著男裝獨自去看了一次戲,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發出“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這樣的浩嘆。
賞析二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四句是深入淺出的鑒湖女俠的自我寫照,一幅巾幗英雄的形象,生動地在我們眼前展開,她運用“身與心、列與烈”兩句四字諧音和意義不同的顯著變化,來表達她的抱負、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轉變,正是上接“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這兩句進一步的思想發展。緊接著表明她是一個“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著這么一個庸夫俗子的丈夫,她為了穿著男裝獨自去看了一次戲,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發出“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這樣的浩嘆!本來她還想得到丈夫的諒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業的。但這一打,卻打醒了她的癡夢,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封建囚籠的生活,于是她下決心于1904年春,離開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兒女送回紹興她娘家母親照養,她自己只身獨自東渡日本,在日本她結識了陳天華等進步人士,并參加了同盟會,得到孫中山的器重,后來派她回國策動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慶徐錫林等人共謀武裝暴動,不幸失敗,慘遭滿清政府的逮捕殺害,死時年僅32歲,她是我國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
賞析三
這首《滿江紅》作者是秋瑾,她在詞中說自己“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年秋瑾三十歲,有感于民族危機,拋家別子,女扮男裝,東渡日本,去追求另樣的人生,去尋求民族振興的道路。
自從精忠愛國的民族英雄岳飛首創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一詞以來,已成為千古不朽的絕唱和杰作,歷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當作楷模,仿效學作,但大都是望塵莫及!看過古今許多人寫的《滿江紅》,誰也沒有岳飛那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鑒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一些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她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
這是她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的開闊胸懷。 ▲
創作背景
秋瑾19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廷鈞。王廷鈞是一個暴發戶的浮蕩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鈞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婦女獨立與解放。
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值八國聯軍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而其丈夫無心國事。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廷鈞發生沖突,離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后雖由吳芝瑛出面調解,但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便東渡日本留學。這首詞是她在中秋節的述懷之作。
3.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出自宋代秦觀的《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西城的楊柳逗弄著春天的柔情,讓我想起離別時的憂傷,眼淚止不住的流。還記得當年你為我拴著歸來的小舟。綠色的原野,紅色的小橋,是我們當時離別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獨自流淌。
弄春:謂在春日弄姿。
離憂:離別的憂思;離人的憂傷。
多情:指鐘情的人。
歸舟:返航的船。
韶(sháo)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xù)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美好的青春不為少年時停留,離別的苦恨,什么時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飄飛、落花滿地的時候,我登上樓臺。縱使淚水都化作滿江的春水,也流不盡,依然有愁苦在心頭。
韶華: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飛絮:飄飛的柳絮。
春江:春天的江。
首句“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因為這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種柔情,“弄”字則有故作撩撥之意。賦予無情景物以有情,寓擬人之法于無意中。“楊柳弄春柔”的結果,便是惹得人“動離憂,淚難收”。以下寫因柳而有所感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這里暗示,這楊柳不是任何別的地方的楊柳,而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所以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這地方發生。那時候,一對有情人,就踏過紅色的板橋,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這兒話別。一切都記憶猶新,可是眼前呢,風景不殊,人兒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達的惆悵是深長的。
過片“韶華不為少年留”是因為少年既是風華正茂,又特別善感的緣故,所謂說“恨悠悠,幾時休?”兩句無形中又與前文的“淚難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飛絮落花時節一登樓”說不登則已,“一登”就這楊花似雪的暮春時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
此詞寫柳,妙“弄春柔”一語,筆意入微,妥貼自然,把擬人手法于無意中出之,化無情之柳為多情之物;此詞寫愁,妙引而不發,語氣微婉,最后由景觸發一個巧妙的比喻:清淚、流水和離恨融匯成一股情感流,言盡而情不盡。
賞析二
這首愁情詞由春愁離愁寫起,再寫失戀之愁和嘆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說是虛化了具體時空背景,仿佛將詞人一生所經歷之愁都凝聚濃縮在一首詞中了,很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此詞上片前三句寫初春的離別,并未出現告別的對象而悲淚滂沱,已寓無限隱情。“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因為這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種柔情,“弄”字則有故作撩撥之意。賦予無情景物以有情,寓擬人之法于無意中。“楊柳弄春柔”的結果,便是惹得人“動離憂,淚難收”。以下寫因柳而有所感憶。“猶記”兩句轉為憶舊,“多情”指戀人,“系歸舟”指飄泊重逢的激動。“碧野朱橋”是當日系舟處所,又是今日處境。
“當日事”唯存記憶,而眼前是“人不見,水空流”。即謂再度離別,再度“歸來”時,已無人“系舟”,只見水流。“水空流”三字表達的惆悵是深長的。這幾句暗示這楊柳不是任何別的地方的楊柳,而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所以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這地方發生。那時候,一對有情人,就踏過紅色的板橋,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這兒話別。一切都記憶猶新,可是眼前呢,風景不殊,人兒已天各一方了。
過片“韶華”句為議論,道破人生真理,此理雖為常理常情,但由詞人體味人生后道出則有極哀切的意蘊。“韶華不為少年留”是因為少年既是風華正茂,又特別善感的緣故,這青春不再,年華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終極原因。此悠悠長恨,當然將詞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傷感融注其間了。“恨悠悠,幾時休?”兩句無形中又與前文的“淚難收”、“水空流”唱和了一次。
“飛絮落花時節一登樓”說不登則已,“一登”就這楊花似雪的暮春時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此喻在李后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基礎上,又翻出一層新意,乃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法。
此詞寫柳,妙“弄春柔”一語,筆意入微,妥貼自然,把擬人手法于無意中出之,化無情之柳為多情之物;此詞寫愁,妙引而不發,語氣微婉,最后由景觸發一個巧妙的比喻:清淚、流水和離恨融匯成一股情感流,言盡而情不盡。全詞結構布局極縝密。下片“飛絮落花”印上片“楊柳弄春柔”;“登樓”印“離憂”;“春江都是淚”印“淚難收”;“韶華不為少年留”總提全詞命意,天然渾成,意態兼善,神韻悠長。▲
創作背景
此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主要抒寫別恨,為懷人傷別之作,據詞意可知作于某年的一個暮春,當為秦觀前期的作品。
術業宜從勤學起,韶華不為少年留。
解釋:出自北宋秦觀《江城子》,用于勸誡人勤奮學習。應該勤奮地對待學業,美好的年華不會在少年時停駐。
4.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sù),秋收萬顆子。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粟:泛指谷類。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四海:指全國。
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鋤(chú)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的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詩的后兩句是說,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第三句推而廣之,描述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系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豐收的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前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巨大的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人間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這就把矛頭直指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詩,第一句“鋤禾日當午”,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日當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著,是一天最熱的時候,詩人沒有一般地寫農民鋤禾如何勞累,而是集中寫他與第一句“日當午”緊相呼應。這兩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田里給禾苗鋤草松土。由于天氣炎熱,勞動緊張,農民累得滿頭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詩人在抒發感慨。盤,盤子,這里指碗。餐,指飯食。皆,都。意思說:有誰知道碗里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們,難道不應該珍借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致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而且,詩的前后聯系很緊,順理成章。沒有前面兩句的描述,后面兩句議論就顯得空泛,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反之,沒有后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就還停留在表面,意義也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后,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出自兩漢漢樂府的《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等待陽光照耀。
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春天給大地普施陽光雨露,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
陽春句:陽是溫和。陽春是露水和陽光都充足的時候,露水和陽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謂的”德澤“。
布:布施,給予。
德澤:恩惠。
常恐秋節至,焜(kūn)黃華(huā)葉衰(shuāi,舊時讀cuī)。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秋節:秋季。
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同“花”。
衰:一說讀“cuī”,因為古時候沒有“shuāi”這個音;一說讀shuāi,根據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漢語》,除了普通話的規范發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讀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百川奔騰著向東流入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百川:大河流。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老來悲傷也沒用了。
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徒:白白地。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復生。在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干了,就像青青葵葉一遇秋風就枯黃凋謝了。
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于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后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于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于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創作背景
此詩是漢樂府詩的一首。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采集民歌的任務。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品論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復生。在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豈不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干了嗎?豈不就像青青葵葉,一語秋風就枯黃凋謝了嗎?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于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豈不等于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后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鐘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于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于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讀這首詩,我們很自然會聯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段關于人的生命應該如何度過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的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地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人世間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引導讀者少壯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光陰,這種人生態度無疑是積極的。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后,曬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