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心得體會(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為什么要學溝通,這里面有學問?
- 看新聞和身邊發生的故事,越來越多離家出走的孩子,不管去哪里,就是想要離開家。
- 家長以為孩子是青春期叛逆,或者嬌氣,說不得打不得,或者受不了挫折
- 仔細分析一下真的是孩子單方面的問題嗎?有的孩子是被冤枉而父母不聽解釋,有的孩子感覺被父母忽視,而孩子這些不好的感受才是他們真正離家出走的原因。
- 離家出走父母也很著急擔心,也會問自己為什么孩子不聽話。大家相互抵觸,家長不知道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沒法理解家長的苦心。
- 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彼此的愛呢?歸根結底是溝通出了問題。我們缺少的不是愛,而是溝通技巧。
言語的傷害有多常見?
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語言是有傷害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這樣說話了。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際已經告訴我們:
在兒童的早期成長中,父母不斷重復的言語和行為會非常容易被孩子內化,會讓孩子長大以后更傾向于去證實父母的論斷。
而且我們好像能對領導好同事好,對別人都能好好說話,為什么偏偏和自己的孩子就不會好好說話?
很大的原因是:
我們自己受到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我們的教育理念依然是傳統的、經驗性的。
(我們自己很忙的,如果打一頓能奏效,就打好了,那這就是最好的教育,古人也說了“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管用嗎?不僅不管用,還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我們自己持有的教育觀念是出于自己的經驗,標準也常常飄忽不定。
(絕對不能慣著孩子,要什么給什么還得了?!不不不不 ,我小時候就很苦了,現在不能苦孩子。
我們要一個白臉一個黑臉這樣才能管好孩子,不不不不,我們教育理念要一致)
自己都不能統一,飄忽不定,自然談不到好好說話了。忽略了教育的情境,把教育的復雜性想得太簡單。常常說了一些乍一看非常有道理的話可是卻沒想過這是對的嗎?是合理的嗎?是因為很多人這樣說我就應該這樣嗎?
家長習慣了對孩子采用權威控制的手段。一怒吼,孩子馬上照做,你就覺得很有效,那就沒必要對他好好說話了嘛。可是這樣的教育合格嗎?
親子溝通,家長一定要知道的事
誤區:
1、“我是為你好”常常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好意
2、“曉之以理”和“動之以情”,哪個最重要?
為什么講了那么多道理,孩子還是會犯錯誤,還是不改?因為改變一個人的態度,不但要提高他的認知,重要的是要影響他的情感。
所以講道理不是改變的關鍵,我們和孩子的情感關系才最應該關注。
所以要從情感入手。
3、負面情緒不一定是不好的。
怎么做?
1、不要從嚴肅的話題開始
如果孩子愿意跟你聊天,你會跟孩子聊些什么呢?
2、別著急堵住孩子的嘴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只要你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孩子是希望有一對可以談心的父母的。
3、別總想著教育孩子
孩子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告誡、指導、建議、提醒,當道理都懂的時候,再多說就適得其反了。
陪伴孩子不是教育孩子。做點輕松有趣的事,不帶任何功利。
4、利用提問來推進對話
首先做到傾聽,再用開放式的提問去跟孩子交流。先從比較具體的問題開始,然后再慢慢向抽象的問題和情感的問題去遞進。注意不要太過于緊湊。
其他小tips
1、我們表揚孩子一定要讓他知道具體在什么地方做得好,表揚孩子做事情的過程,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直接去表揚這個結果。
2、肢體語言可以幫助進行有效溝通。
眼睛不要一直盯著孩子,人家壓力很大的~ 也不要不看孩子,如果你一直看手機,邊看手機邊跟孩子聊天,孩子會覺得沒有得到關注。
如果孩子很傷心很煩躁,就抱他撫摸后背,很容易平復下來。
3、親子裝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被溫柔以待,每一個家庭都開開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