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家長代表分享教育孩子的經驗(一年級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
孩子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的家長,應該覺得格外心累,學習任務加重,陪讀也變得異常艱難。小區的琳琳家孩子,剛上一年級,她說,陪孩子的這半年,感覺比懷孕的10個月都辛苦,忍不住跟我抱怨了很多。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琳琳是全職媽媽,每天接送孩子,陪著孩子寫作業。剛升入一年級,拼音還沒學全,漢字也不認識幾個,老師說,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可怎么讀?琳琳每天因為給孩子讀書的事情,都要發上一陣子脾氣。晚上折騰到半夜,可孩子的作業沒寫完,閱讀也進行得七七八八,等第二天早上再起來,又慌慌張張的去上學了。
一年級孩子學習習慣難培養
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階段性的。從最初的“玩著學”到進入一年級后“認真學”,教學形態發生了變化。孩子以前從游戲中獲取知識,自然更喜歡。但到了一年級,要從書面上獲得更多的知識,有些孩子就坐不住了。
還有一個方面是,孩子的專注力時長是有限的,無法很好的專注一件事,隨時可能走神。有些孩子呢,平時看電視習慣了,看到作業(一動不動)的時候,更容易開小差了。具體可以參照,上圖中的表格,對照看看孩子的專注力時長,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能專注20分鐘很不錯了。
再加上學習形態的轉換,孩子不是很習慣,也不適應,遇到寫作業的事情,就很難安靜下來了。我家妹妹剛上一年級也是這樣,很少能安靜地一次寫完作業,都要三四次,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一次的作業。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才慢慢有所好轉。
而家長呢,更是著急,看到孩子進入一年級,各種補習班報起來,生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但效果呢?好像并不明顯。畢竟,教育不是急于求成就能達成的事情,還是要靠潤物細無聲的感染,才能逐漸地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養成,把握三個要素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父母都會比孩子更焦慮他的學習。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看過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徐敬凱媽媽就是典型的代表。她覺得一年級孩子的學習任務太少了,在家給孩子布置了很多作業。
主持人問她,為什么要給孩子布置作業的時候,她理直氣壯地回答:“寫完作業還有那么多時間,不學習不就只有玩兒了嗎?”聽得我汗毛孔都豎了起來,那小孩子生活中只有學習,是不是也太悲催了?
物極必反,在孩子學習上也是如此,徐敬凱媽媽的威逼利誘,對孩子的學習并沒有起到很好的幫助。甚至孩子說,不想讓媽媽給他布置作業。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也在一張張試卷,一道道習題中,慢慢地蕩然無存了。
偶然翻到于敏老師著的【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我發現這本書是貼合小學家長設計的,尤其是剛升入一年級的家長。書中并沒有多少教條理論,反而從實際出發,幫助家長理清“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的思緒和行為,讓家長對娃沒那么亢奮,也能從容應對,且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提升,有很好的幫助。書中針對如何教育好一年級的孩子,提了三個原則,希望家長能遵守。
原則一:打好親子關系的根基
于敏老師認為,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一個家庭健康發展的基礎。有些家長發現,孩子上初中以后,進入青春期開始叛逆了,不好管,甚至完全脫離了家長的管控。事實上,這是小學階段沒有打好親子關系基礎的原因。
玫瑾教授認為。父母在12歲之前跟孩子說的話,都是黃金,12歲以后的話,都是垃圾。
確實如此,但親子關系是否能維護好,和父母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有一定關系。如果你只是強行想要“控制”孩子,那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親愛的小課桌】中專家認為,孩子如果認為,周圍的人都是為了我好,這其實是控制“洗腦”的成功,而不是教育的成功。
孩子上小學了,意味著個體進一步的獨立,面對學校大量的新知識,他在迅速建立自己的三觀和處事方式。此時家長給予引導,而非“控制”,才能讓孩子跟你的關系,越來越融洽,而不是“你說你的,他根本不聽。”
原則二:走出“高分才有未來”的認識誤區
進入小學后,各種模擬考試、摸底考試,越來越多。有些學校還會把孩子的成績,公布在家長群,成績好的歡喜雀躍,成績差一些的,惆悵滿志。有些家長甚至會覺得:“上學考不出高分,你上學干嘛?”
不可否認的是周圍的大環境,讓我們家長對分數變得異常敏感,孩子一次成績波動,緊張到不行,自我反省到深夜。但其實,分數并不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
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本書中,于敏老師寫道:“良好的學習習慣,遠比一個虛無的高分對孩子有益。她認為,孩子即使暫時沒有高分,但只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中游刃有余、學習效率提高,最終也會取得讓人滿意的分數。
確實如此,如果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在每一次失利考試后,跟孩子大喊大叫,讓他壓力倍增,這是不利于其身心成長的。不如腳踏實地地給孩子培養學習習慣。
原則三:陪孩子適應“小學時間”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想不去上學,起床晚了,都無傷大雅。但等孩子進入一年級,一切變得規律了。想那么自由自在,顯然是不可能了。
學校在不同時間段,給孩子設立了不同的文化課程,孩子很少有時間能睡到自然醒,再加上每天都要完成作業,時間對孩子來說,變得更緊迫了。
所以,家長要就孩子的時間觀念、自控能力、作息等,進行全方面的培養和鍛煉,讓孩子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