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常用的溝通有12種絆腳石(親子溝通的12種絆腳石)
什么是十二個絆腳石?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十二個絆腳石這一理論源自于被譽為溝通之父的托馬斯戈登博士所著的《PED父母效能訓練》,也稱為十二個溝通障礙!當孩子產生情緒的時候,如果父母用這十二種方法跟孩子進行溝通,將會破壞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系,甚至會造成孩子在成人后出現自卑、焦慮、逃避、投機取巧、不信任別人、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等嚴重后果!
十二個絆腳石有哪些?
1、命令 指示 指揮
告訴孩子去做什么事情或不許做什么事情,給他下命令,指揮他。
典型語言:
”你現在必須做作業!”
“你現在馬上停止玩游戲!”
“我不管別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須打掃院子!”
“從現在起不許用那種態度跟媽媽講話!”
“你不能再哭!”
“只有做完作業才能出去玩!”
所傳達的信息:
這些信息告訴孩子他的感情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他必須遵從父母的感情需要。 (“我不在乎你想干什么;你立刻到房間里來。”)
它們可能使孩子感到反感或是憤怒,常常引起孩子發泄敵視情緒、發怒、反擊、抵抗、考驗父母的意志。
它們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父母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力和能力。 (“不許動那盤菜、離你弟弟遠點兒。”)
可能造成的后果:
會使雙方溝通不良,傷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
孩子沒有價值感,我是不重要的。
讓孩子沒有責任感,讓孩子覺得父母應該為自己負責任;
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報復行為。
2、警告 責備 威脅
以警告、責備或威脅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典型語言:
“你不聽話,就讓你爸爸打你!”
“我已經給你說過三遍了,再記不住,今天晚上就不要睡覺了。”
“不聽我的話,你就不要呆在這個家里了,你該去哪里去哪里!”
“再考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
所傳達的信息:
這些信息能夠讓孩子感到害怕和順從。(“再不聽話你試試看,打不死你!”)
它們會和命令、指示和指揮一樣招致反感和敵視。(“要是你不立刻上床睡覺,我馬上把你關到門外去。”)
它們傳達的意思是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愿望。(“你要是敢到玲玲家去,你就永遠別回來”)
面對威脅,孩子會產生挑戰父母的欲望:“我就是要去,看你能把我怎么樣!”
這些信息同樣使孩子想考驗一下父母威脅的堅定性。孩子被警告不要做某些事情,但有時他們會忍不住誘惑,想親自看看父母預見的后果會不會真的發生。“我倒要試試看,你說的是不是真的,有這么嚴重嗎?”
可能造成的后果:
造成溝通不良;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
孩子會因為害怕而順從;
威脅的結果會使孩子產生“僥幸”的心理,學會投機,甚至欺騙;
會導致孩子的憤怒、生氣或者孤僻,沒有主見。
3、說教 規勸 教訓
強制告訴孩子他應該如何做
典型語言:
“現在應當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將來考個好大學,考不上大學,將來是不會有出息的!”
“你應當象玲玲那樣把字寫得工工整整的。”
“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學習是很努力的,哪像你這樣懶散!”
所傳達信息:
這些信息是要讓孩子承受外界施加的權威、職責或義務。對“應該”、“應當”和“必須”這樣的措辭,孩子可能會進行更加強烈的抵抗,可能會更加強烈堅持自己的立場。
它們可能引起孩子的內疚感——他是個“壞孩子”。
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需要思考,只要聽父母的就行了。
可能造成的后果:
會讓孩子產生愧疚感或自卑感,感到自己不好。
會引起孩子的自我辯護或爭論,使溝通成為一場爭論。
會導致孩子退縮、疏遠或反抗,嫌父母羅嗦。
4、提供解決方案
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張或提供父母解決的方法。
典型語言:
“你最好先做完語文作業再做數學作業。”
“玲玲不理你,你可以找別的小朋友玩嘛!”
所傳達的信息:
在孩子看來,這樣的信息表明,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力或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信心。
它們可能使孩子更加依賴父母而不去獨立思考。(“我該怎么辦,爸爸?”)
提出忠告有時表明你比孩子優越。(“我和你媽媽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孩子也會產生自卑的感覺。(“為什么我沒有想到那一點?”“你們總是比我更知道該怎么做。”)
提出忠告使孩子感到他的父母一點也不理解他。(“你要是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就不會這么建議了。”)
可能產生的后果:
暗示孩子不具備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
阻礙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想出解決方法并且采取實際的行動;
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或反抗心。
5、爭論 辯駁
用事實、道理說服,用反駁手段、邏輯知識或父母自己的意見去影響孩子。
典型語言:
“上大學將是你人生最美好的經歷。“
“你必須學會與人相處。”
“我像你這么大時,我做的事情是你的兩倍。”
所傳達的信息:
竭力教導的做法常常使孩子感到你在貶低他,使他顯得低人一等,顯得沒有能耐。講道理和擺事實常常使孩子產生防范心理和怨恨情緒。(“你以為我不知道啊?”)
一般來說,孩子討厭父母對他講道理。
孩子常常采取極端的方法,輕視父母陳述的事實。(“啊呀,你太老土了,不了解現在的情況,你的思想完全過時了。”)
把他們當成一無所知的孩子令他們憤恨。(“那一切我全知道—–你不必告訴我”)
可能產生的后果:
會造成孩子的防衛態度與對抗心理;
通常會造成孩子反抗父母,不聽父母的話;
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錯誤的、失去自信。
6、貼標簽、評判、責備
對孩子進行負面評價
典型語言:
“你總是偷懶。”
“你就是不誠實。”
“你怎么老是這么拖拖拉拉?”
“都這么大了,怎么還不懂事!”
“你怎么總是這么幼稚的呢!”
“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就不知道思考,簡直是個沒腦的人!”
所傳達的信息:
這些信息最可能使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愚蠢、沒用、拙劣。孩子的自我看法是由父母對他的評判和評價形成的。父母如何評價孩子,孩子就會如何評價自己。(“總說我很壞,我也許真的很壞。”)
批評招致反批評(“你自己也好不了多少!”)
評價孩子極易造成孩子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感情,或是把事情掩飾起來不讓父母知道。(“若是我告訴了他們,就該挨批了。”)
孩子像大人一樣憎恨別人對自己進行否定性評判。他們會奮起捍衛自己的形象。
對愛評價人的父母他們常常是又氣又恨,即使是父母的判斷是正確的,頻繁的評價和批評使孩子覺得他們一無是處。
可能產生的后果:
暗示孩子是能力差的人,是笨蛋。
因為怕得到否定的判斷,孩子會拒絕和你溝通,心理上遠離你。
孩子會接受父母的判斷,產生自卑心理,認為“我真是不好的”,或不服氣:“你們也好不到哪里去!”
7、贊美 贊同
對孩子進行正面評價,附和孩子
典型語言:
“嗯,我認為你做的非常好。”
“你一直都是很聽話的。”
“你很聰明,我想你是對的。”
“我同意你的意見。”
“你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所傳達的信息:
通常認為表揚總是對孩子有益的,但是,表揚不當也常常產生消極影響。
孩子常常會認為父母贊揚自己是為了操縱自己,是要引誘他做父母喜歡的事。(“既然你這樣說了,我學習就再努力些吧”)
受到贊揚時,孩子常會感到尷尬,也不會舒服,尤其當著他們朋友的面。(“哦,那不是真的”)
接受表揚多的孩子可能逐漸依賴表揚甚至要求表揚。(“媽媽,我看起來怎么樣?難道我不是個好男孩嗎?”)
可能產生的后果:
暗示孩子父母有較高的期望,并要孩子達到父母的目的,讓孩子服從。
讓孩子覺得父母在施恩圖報,極不情愿的被父母操縱。
當孩子的感覺和父母的稱贊不相符時,孩子會感到焦慮。
8、侮罵、嘲弄、諷刺
使孩子人格和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
典型語言:
“你真不知恥辱。”
“你真蠢!”
“你的腦子灌水了,什么時候才能開竅啊?”
“考這么點分,你還好意思吃啊?”
“只要沒長腦子的人才會這樣說話,知道嗎?”
所傳達的信息:
這樣的信息能給孩子的自我形象造成摧毀性的影響。它們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無用,拙劣,沒有人喜歡。
得到這種信息的孩子極不可能改變自己。相反,他會與父母的不公正信息針鋒相對,為自己解脫。
可能產生的后果:
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包括父母;
孩子自卑,感到無地自容;
通常會有語言和行動上的反擊。
9、分析、診斷
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么,給他的行為分類,找原因,下定義,或者分析他為什么那樣做、那樣說,讓孩子感到你在給他籌劃、幫他分析。
典型語言:
“讓你走快點你偏走得慢,你是在故意氣我!”
“老師把你單獨留下,一定是你又做錯了什么事。”
“這次沒考到90分,一定是你沒努力。”
“一定是你上課沒認真聽課,所以你的作業才不會做。”
所傳達的信息:
這樣的信息告訴孩子,父母對他了如指掌,知道他的動機是什么,或者為什么他有那樣的行為。父母的這種心理分析會給孩子帶來威脅和挫敗感。
若是父母的分析和理解碰巧是準確的,內心世界被暴露出來可能使孩子感到非常難堪。
當父母的分析或是理解錯了時(事實上常常會錯),孩子會非常惱恨。(“我不是你說的那樣。”)
經常分析孩子的父母是在告訴孩子自己高人一等、聰明過人,讓孩子感覺父母是一幅盛氣凌人的架勢。像“我知道為什么”和“我能看穿你”這樣的話語,常常會中斷和孩子的進一步交流,阻止孩子把問題擺出來和父母一同商議。
可能產生的后果:
會使孩子有挫折感和被脅迫;
孩子感到自己的缺點被公開很沒面子;
孩子會因為害怕被誤會或缺點被公開,而不愿和父母溝通。
10、保證、同情、安慰、支持
父母不關心孩子身上發生了什么,只是一味的勸慰孩子,想盡辦法讓孩子感覺好受一點。或者說,父母總是勸說、安慰孩子,想讓他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盡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緒,否認不良情緒的影響。
典型語言:
“這種小事就不用傷心了。”
“心胸放寬些,不要和他一般見識。”
“不要擔心,你現在的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好。”
“你很有潛力,成績會很快提升上去。”
“按我的話去做,你肯定沒問題。”
所傳達的信息:
這樣的信息并非像大多數父母想象的那樣對孩子有幫助。當孩子心煩意亂時,勸說只能使他覺得你不理解他。
父母看到孩子的感情受到傷害,很沮喪、很消沉,因而勸解和安慰孩子,但是這樣的信息告訴孩子:你想要他抑制那樣的情緒。(“不要太難受,事情總會好起來的”)孩子可能把父母的勸解看做是父母想改變他們的企圖,因而常常不信任父母。
輕視孩子的問題或是同情孩子,常常會中斷與孩子的進一步交流,因為孩子覺得你想要他抑制自己的感情。
可能產生的后果:
孩子覺得自己不被了解。
會引起強烈的敵對意識(“你說的容易,你自己來試試看”)
孩子通常將父母的意思理解為:感到傷心、難過是不好的!
11、調查、詢問
努力去找理由、動機和原因,獲得更多的信息幫助你解決問題。
典型語言:
“你為什么不喜歡學習呢?”
“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是玲玲親口告訴你,她不想和你一塊玩的嗎?”
“你遇到了什么事情讓你產生這種想法?”
“如果不想去上學,你想去干什么?”
所傳達的信息:
使孩子認為你對他缺乏信任,猜疑他或是懷疑他。(“你照我說的那樣洗手了嗎”)
孩子有時也會看穿父母是想通過詢問引入“陷阱”然后“落井下石”——哄他們說出實話然后再批評他。(“你學了多長時間?只一個小時!那好,你考試當然不及格!”)
孩子常常感到詢問是對他們的威脅,尤其是他們不明白為什么父母要質問他們。
如果你對正在和你商議問題的孩子進行詢問,他可能會以為你是在搜集資料為他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他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孩子常常不愿意父母為他們的問題尋找解決辦法:“如果我告訴父母,他們只會告訴我應該怎么做。”
可能產生的后果:
回答常常會招致批評,孩子因而學會了隱瞞;
孩子會感到莫名奇妙,感到不知所措,因此焦慮、害怕;
孩子回答問題時,可能會放棄原來的想法,去猜測父母的心思,學會撒謊。
12、退縮、逃避、遷就
努力使孩子從問題中解脫出來。你自己也避開問題,分散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擺脫問題,把問題擱置一旁。
典型語言:
“不要想這件煩人的事啦,我們談讓人高興的事。”
“吃飯時間,我們先不談這件事。”
“就當做這件事沒有發生吧!”
“你已經盡力了,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所傳達的信息:
這樣的信息向孩子說明你對他不感興趣,不尊重他的感覺,或者你十分嫌棄他。
一般來說,當孩子需要談什么事情的時候,他們相當認真也相當專心。如果你用開玩笑的方式應付他們,你就可能使他們感到委屈和受辱。
推遲解決孩子的問題或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暫時看起來是成功的,但是孩子的煩惱并不總能立即消失。他們常常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會再爆發。推遲問題很少能解決問題。
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別人的尊重、傾聽和理解。若是父母對他們視而不見,他們很快就會把問題拿到別的地方解決。
可能產生的后果:
暗示孩子對于生活上所遇上的困難,與其盡力去克服,不如設法逃避;
暗示孩子自己是不重要的,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從此自卑;
孩子再遇到困擾時,便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吐露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