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齡很焦慮(年齡的焦慮太可怕了)
2020年就要來了,90后開始奔三,80后開始奔四。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年齡焦慮”重重擺在每一個人的面前。
沒有誰喜歡衰老,但它是事實
前幾天和朋友吃飯,馬上奔四的她最近尤其焦慮。
一個勁地抱怨自己都40歲了,身材走了樣,記憶力越來越不好,皺紋一天比一天多,看看身邊的90后,00后,不是光鮮亮麗,就是風風火火地穿梭于各種活動中,所以,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然后開始擔心孩子教育不好,擔心被老公嫌棄,總之,在她眼中,40歲好像就是人生的休止符。
她也試著改變自己,跟著別人去報名學習各種課程,但不是堅持不下來,就是根本聽不進去。
這些又讓她更加進入焦慮的惡性循環,覺得自己就是老了,什么都做不好。其實,束縛住她的根本不是年齡,而是越來越泛化的焦慮。
40歲她擁有很多,可愛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大把的人脈和資源,但她卻偏偏只關注自己不擅長或者失去的,然后給自己一個“越來越差”的負性標簽。
其實,束縛住她的不是年齡,而是焦慮。
因為焦慮,她就愈發盯著身體的變化來證明“我已經沒有競爭力”“我老了”“我不好”。同樣因為焦慮,她毫無選擇地去學習,卻根本不在乎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
可見,受到婚育的影響,在年齡面前,女人的焦慮總是更勝一籌。這無關虛榮,無關脆弱,無關悲觀,準確地說,這是人生的必經心理建設課,那我們要怎么做呢?
不要活在別人的標準里
社會最殘忍的一面,在于給我們每個人約定俗成了一些“標準”。
30歲必須結婚生子,40歲就要有車有房,如果不是這樣,外界就會有很多聲音提醒,你應該加緊做好這些“應該”的事。時常讓人忍不住自問“除了變老,我什么都沒有,我錯了嗎?”
朋友秀是一個34歲的單親媽媽,她就在別人的評判里陷入焦慮。
因為丈夫出軌,所以她帶著兒子離婚,剛離婚時,親朋好友都安慰她:“你年紀輕輕,工作穩定,咱慢慢找個好的。”三年過去,大家話鋒一轉:“你都34了,還帶著一個兒子,差不多就行了。”
年關將近,父母和親朋更是軟硬兼施地勸說她,雖然她嘴上反抗,但她真的會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要老得沒人要了?
在婚姻和事業選擇面前,年齡的確是一個避不開要素,但它不是唯一重要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些外界評判里,時刻保持自己的初心,以自己的節奏做好眼下的事情。
好事多磨和大器晚成的例子從來都不少,就像詠梅,也曾因為外界評判的聲音懷疑過自己。好像自己真的就像別人說的那樣,演得再好也只是配角。慶幸的是,她沒有因為這些評判打亂自己的節奏。
2017年,她在微博上寫道:“我在等一個屬于我的角色,你不急,我也不急。”
今年,近50歲的她依靠電影《天長地久》一鳴驚人,接連拿下柏林電影節、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用淡定、平和而又張力十足的角色狀態演活了劇中的王麗云,也演活了她自己。
所以說,要想減少年齡焦慮,我們不能無視外界標準,但更重要的是不讓別人的評價打亂自己的節奏。就像維奧拉·戴維斯說的那樣:“不要過他人的生活,不要盲目認同別人定義的,做女人即使做自己,你內在的一切就是你作為女人的身份。”
接納而不是對抗
人生大部分的痛苦都源于對抗,而所有的對抗都源于對自己的懷疑。
在一次采訪中,詠梅被問到:“你快50歲了,你怎么看年齡這個問題,你害怕變老嗎?”
她說,這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它的美,它的擔憂,你去讓這個美綻放就可以了。
40歲的趙薇也面臨同樣的年齡焦慮問題,她說,沒有人想要變老,但這是你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所以,她說:“你干脆不要去操這個心。”
趙薇也是這樣做的,她沒有去抱怨,也沒有一味等待適合她的角色,而是利用身邊資源,去做導演,去投資,去做綜藝。事實證明,她現在所擁有的的遠比失去的要多。
可見,凡是戰勝年齡焦慮的人,都是接納現實,活好當下。
你是自己的唯一合格點評師
姚晨也是如此,生完二胎的她,在《星空演講》舞臺上,講述了一個二胎媽媽的苦悶。
修完產假,整個公司就只剩下她和助理,變樣的身體,跟不上的思維。她說“適合我這個年齡段演員的戲越來越少,我的事業已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喪’!”
焦慮,在言談舉止間畢露無遺。
可在焦慮之后,她一直在尋找機會,雖然戲路變窄,但她把有限的戲演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品,還做了制作人。這幾年的《都挺好》《找到你》還有《送我上青云》,都廣受大眾喜愛。
所以,歲月是把殺豬刀,也是一把雕刻筆,總能打磨出那份獨到的成熟和穩重。
但這一切都要首先學會接納。接納自己的容顏改變,接納需要操心的事越來越多,也接納外界的挑剔。只有允許了不好事情的發生,我們才有精力去內求。
女人,可以一邊變老,一邊變好
知乎上有個問題說:“幾歲是最好的年齡?”
有個人回復道:“20出頭,剛畢業,一無所有,全世界都知道這是最好的年華,只有我不知道。”
看完不禁心頭一顫。是啊,3歲左右的孩子盼著長大。10幾歲孩子盼著成年。20幾歲的人盼著快快成家立業。但站在3、4十歲,卻開始懷念兒時的簡單。
可見,面對回不去的終會來的,我們不得不說,最好的年齡是當下。
我們沒有過去和未來,我們只有現在
所以,我們要學會這樣做:
①接納年齡帶來的身體變化和情緒變化。
凡是你抗拒的,都會讓你痛苦。
周迅自己不能接受變老,所以她在意皺紋,在意別人每一句關于“老”的留言,然后就抱著鏡子哭,整個人陷入悲觀。但當她真正接受變老這件事以后,她開始放下所有包袱參加真人秀,前不久,在《奇遇人生》節目上就大獲好評。
所以,接納是改變的開始。
②停止問自己“我沒有了什么?”,去問問自己,我有什么?
40歲的趙薇被問及年齡焦慮時說,沒有人想要變老,但這是你改變不了的自然規律,所以,她說:“你干脆不要去操這個心。”
趙薇也是這樣做的,她沒有一味等待適合她的角色,而是利用身邊資源,去做導演,去投資,去做綜藝。事實證明,她所擁有的的遠比失去的要多。
③讓自己真正動起來。
想得多,做得少向來是焦慮的根源。
林青霞經歷過從熒幕前的萬人仰望到息影后的無人問津,就連女兒們也都覺得她整日無所事事,小女兒更是直接問:“媽媽,你是做什么的?”
面對這樣的落差,她開始接觸文化界的朋友,從未涉及文字的她,開始看書,然后把過往經歷寫成文章,截止2015年,她出了《窗里窗外》和《云來云去》兩本書。
可見,女人可以一邊變老,一邊變好,年齡不是你的敵人,你的想法才是。
是敵人還是友軍,你的想法決定了這一切
美國作家安娜·昆德拉在《不曾走過,怎會懂得》中說,“有時,回望自己曾走過的道路,你會發現飛轉的年輪帶給女人的不只是滄桑和衰老,它會讓女人變得從容而又韻味,而這些是我在沒有經歷過時體會不到的。”
所以,試著接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然后去擁抱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愿你就像這句話:“瓦上四季,檐下人生,歲月斑駁,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