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養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
很多時候,家長會發現: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孩子一學習就無精打采,沒學多久,就各種小動作、坐不住;
孩子看電視目不轉睛,十分專注,做作業就磨磨蹭蹭,各種走神;
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興趣班,還沒去幾次就不想學了……
為什么孩子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做什么都是三分鐘熱度呢?其實是孩子缺乏對學習的內在動機!
什么是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指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指向學習活動本身的,學習活動本身能使學生得到情緒上的滿足,從而產生成就感。
內在動機提供了一個促進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沒有外在獎賞和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激發學習行為。
內在動機的反面是外在動機,它是由外在獎賞和報酬提供動力的動機。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哪個更重要?
Edward L.Deci曾經做過一個著名實驗——索瑪拼圖實驗,就是很多小方塊,然后可以把他們組合成小狗、小兔等各種各樣的形狀。
他找來兩組實驗者,給出不同的條件,一組只要拼出一個圖形,就獎勵一美元,另一組沒有獎勵,大家自愿參與拼圖游戲。
中途,研究者以整理現場的理由讓實驗者們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里放了雜志、書籍以及索瑪拼圖。也就是說,休息時間實驗者們既可以選擇看雜志、看書,也可以選擇繼續玩索瑪拼圖。
實驗發現,給一美元獎勵的那組實驗者,大部分人沒有去碰那個拼圖,因為他們把拼圖當作是任務,是外部的激勵。而另一組實驗者,大部分人繼續玩拼圖,因為他們覺得好玩、有趣,這才是內在的動機。
后來,研究者把激勵換成威脅,結果還是一樣。不論是獎勵還是懲罰,都會讓實驗者的專注度不再放在拼圖上。所以得出結論,任何外部的影響因素都不如內在的動力。
如何增強內在動力?
1、提供選擇,讓孩子參與決定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力。
舉個身邊的例子,朋友的姑媽不愛吃藥,但老年人患病不按醫囑吃藥,是很嚴重的問題。姑媽換過很多個醫生,每個醫生都是告訴家人,要強制讓老人吃藥。直到后來換了一個醫生,那個醫生讓姑媽選擇一個她喜歡的時間,然后在那個時間段吃藥就好了。后來,姑媽吃藥的比例就高了很多。
第一個能夠增強內在動機的東西,就是選擇。
如果孩子不想做作業、對學習才藝三分鐘熱度,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多個選擇,比如讓孩子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學科,先做那個學科的作業;讓孩子選擇一到兩個自己相對感興趣的才藝學習,而不是逼迫孩子必須要怎么做。允許孩子參與,給孩子選擇,孩子的態度就會不一樣。
2、設定界限
那么家長可能會擔憂,如果我給孩子選擇,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豈不是亂成一鍋粥了?會不會最后變成了縱容孩子?
答案是不會。曾經有一個團隊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把孩子分為兩組,玩需要用泥巴的兒童藝術項目。對其中一組孩子采取控制的方法,告訴孩子如果把場地弄得亂糟糟的,會有什么懲罰,如果保持場地的整潔,會有什么獎勵。對于另一組孩子,則是告訴他們“為什么我們要把這個地方保持得很干凈?因為我們后面的小朋友還要用。這是我們學畫畫的人所需要學會的一個能力。要保護環境,照顧其他的人。這是咱們團隊所要達成的目標。”
最終的結果是,第二組孩子在沒有要挾、沒有獎勵的情況下,把環境保護得很好,研究證實了,自主和設定規則時間,是可以共存的。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很多和睦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很有規矩。但是,如果有一個非常焦慮、追在他屁股后邊不斷嘮叨他甚至揍他的父母,孩子反而是大喊大叫的、不顧周圍人的感受。
因此,家長需要對孩子保持尊重,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做選擇,同時也可以幫他建立界限感和設定規則。
3、確立目標,獎勵認可
如果我們沒有目的地做一件事,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和信心。學習也是一樣,沒有目標和激勵,孩子很難積極地投入其中。
因此,在支持孩子自主行為的前提之下,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正確的學習目標,并且經常性地和孩子一起回顧。
當孩子做不到或者做不好的時候,家長不要批評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將它改進;當孩子有了進步和成長,家長需要給予孩子適當的獎勵和認可,孩子產生學習上的成就感,從而對學習有更濃厚的興趣。
4、事先識別障礙
識別障礙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我預先地想到,預先地去做鋪墊,然后把它解決掉。
這個障礙可能來源于很多方面,能力、性格、環境等,家長需要將問題想在前面,爭取將問題前置解決。
5、幫助孩子探索自我動機
這是讓孩子產生改變的一個最重要的方法,它包括但不限于前面描述的這些方法,家長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做出理性判斷,給予孩子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