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叛逆你才能成為好父母讀后感(讀懂孩子的叛逆你才能成為好父母)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家里有個叛逆的孩子是什么感受?許多家長對此叫苦不迭:
“一點都不聽話,你說一句他能頂十句,把人氣死?!?/p>
“跟我們沒有話說,成天抱著手機,要不就是躲在房間不出來?!?/p>
“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不想和他吵架,但有時候真忍不住······”
絕大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有一段“叛逆”的時光:不聽父母話、和父母唱反調、不好好學習、沉迷網絡世界······
家長往往對此束手無策,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
面對孩子的叛逆,從行為表面入手,跟他硬碰硬、發脾氣、講道理、哄著,幾乎都是無用的。
對家長來說,最主要的是,找到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動機和需求,才能在不破壞親子關系的前提下,更好地幫助孩子,同時也能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實現親子共同成長。
根據孩子的成長發展規律和心理需求,孩子的叛逆主要有以下3種原因:
01 孩子自我意識增強,尋求獨立自主
養過孩子的家長幾乎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到了2歲左右,就變得不太聽話了,經常因為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哭鬧。
這是因為孩子2歲左右,自我意識覺醒,開始能夠分辨出“我”和他人的區別,主要表現為:
做事特別強調自己動手,不喜歡別人幫他做;
物權意識萌芽,很在意自己的東西,不喜歡別人碰;
“不”字當頭,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這其實是好事,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標志。
對待這個時期的“叛逆”,家長要允許孩子說“不”,可以給孩子提供有限的選擇,既給了孩子行為的界限,又能滿足孩子自己做主的需求。
此外,安全范圍內,家長不妨允許孩子獨立嘗試和探索,不要總是幫他做,或者限制他,孩子的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除了2歲左右,這種類型的“叛逆”在孩子在青春期表現得更為明顯。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發展達到頂點,特別強調自己的感受、個人隱私、自己做主的權利,渴望被父母尊重、平等對待,以及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間。
因此,如果這時家長還是秉持之前的教育,簡單粗暴地命令、責罵、控制孩子,必定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和反抗。
正如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所說:
“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要懂得及時調整教育方式,把孩子看作一個平等獨立的人,注意溝通的語言和態度;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逐漸放手,給他更多的自由空間去認識自我,和自己相處。
不管是2歲左右,還是青春期,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行為背后是反抗權威、渴望獨立自主的成長需求。
家長要能夠理解,適當滿足,這樣孩子才能在日常生活的鍛煉中真正成為一個獨立、有主見的人。
02 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有一類孩子,他表現出來的叛逆和行為本身無關,而是要和父母對著干:
愛頂嘴,你說一句,他要說10句;
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你要他做什么,他就是不做。
這時候,孩子的叛逆是針對父母,反映出親子關系出了問題,親子之間沒有一個很好的溝通渠道,于是孩子只能通過不配合、唱反調,來提醒父母做出改變。
比如有些家長,很少陪伴孩子,也不會表達愛和關心,親子之間沒有建立起緊密的依戀關系。
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對孩子批評、說教,就容易激起孩子內心長時間積攢的怨氣和委屈,不服管,甚至上升到吵架、爭執。
孩子“叛逆”背后,隱藏的是對父母愛和關注的呼喚。
如果父母能意識到這一點,增強陪伴,多給孩子愛和關心,而不是只埋怨孩子態度不好、光從孩子身上找問題,就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行為。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多、控制太多、施加過高的壓力和期待,都容易讓孩子心理感到厭煩,產生抵抗的情緒。
因此,家長需要懂得反思和學習,及時調整自己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摸索更適合孩子、更科學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注重和孩子交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為親子之間搭建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說:
“行為問題的背后,幾乎都是關系問題?!?/p>
作為父母,維護好親子關系,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你的話語和教育也會更有力量。
03 孩子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困難
有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和煩惱,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引導和幫助,負面情緒得不到紓解,就很容易出現一些不良行為。
比如,厭學,不好好寫作業;沉迷手機游戲、網絡世界;“早戀”;反抗父母······
在父母看來,就是叛逆。于是對孩子感到憤怒、失望,造成親子之間矛盾重重、爭執不斷。
其實,如果家長能夠把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看作是他求助的信號,就會多一份理解和寬容,不會朝孩子大動肝火。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當現實生活讓孩子感到沮喪、挫敗,失去了歸屬感和價值感,他就很可能通過一些看上去“叛逆”的行為,麻痹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失望、自卑等情緒。
比如學習上的挫敗感,成績總是提不上去,努力總是得不到收獲;
人際關系中的煩惱,沒有好朋友;
家庭關系的困境,父母經常吵架、關系不和······
因此,家長不光要看到孩子叛逆的行為,還要通過反思、溝通,弄清楚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挫折和困難,然后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一起想辦法解決。
當孩子戰勝了挫折和困境,重新找回歸屬感、價值感和自信心,他的行為自然而然會發生轉變。
結合上述三點,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孩子的“叛逆”,真正重要的教育時機是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孩子叛逆的時候,和他硬碰硬,或者講一堆道理。
家長理解了孩子叛逆背后的緣由,就不會覺得孩子是故意無理取鬧。因為理解,所以寬容,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減少無用的發脾氣、爭吵。
在這個基礎上,真誠地表達對孩子的關心、提供幫助,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叛逆”行為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孩子也會身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