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附中奧體中路學校校長(山大附小奧體中路學校)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良好的習慣在孩子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有優秀的習慣。在山大附中奧體中路學校,好習慣養成項目組是一支顏值與實力并存的優秀團隊。
于細微處見知著,于生活中知禮儀。在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引領下,團隊老師們聚焦習慣養成教育校本化、創新化,她們用細心、愛心和不斷鉆研的探究精神,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
這是一個執行力強的團隊
開展班主任微論壇、舉行好習慣養成比賽、制定科學的習慣養成手冊……2017年,山大附中奧體中路學校成立好習慣養成項目組,團隊11位女教師聚焦習慣養成校本化,開展《小學生行為習慣》課題研究。
“我們是一個有思想、有進取心、執行力強的團隊。”作為團隊的“元老”,劉歡見證了團隊從最初成立到慢慢成長的過程。她表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進行探索、修正。在這方面,項目組的老師們都非常敬業,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
“如何保證課間走廊的衛生和學生安全是不少老師關注的問題。”團隊成員馬琮琮說,了解到這一情況,團隊的老師們馬上行動起來,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并制定了解決方案。
“我們發現,很多在走廊上亂跑的學生都不太重視時間管理、行為規范,于是我們通過建立執勤制度、開展課間益智游戲等形式,改變了這一現狀。”馬琮琮說,針對具體的執行情況,項目組的老師們還會征求班主任的反饋意見,再做進一步調整。
在探究學生遲到這一現象時,項目組的老師們整理分析了年齡段,時間段、季節、家校距離等多方因素,并制作了統計分析圖。從缺乏時間觀念、拖延問題、低內驅力等幾個原因入手,制定了一系列避免遲到的策略。
在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引領下,項目組的老師還從時間管理入手,培養學生時間觀念。“這本手冊從學生三年級開始使用,里面不僅涵蓋了時間管理的目標和記錄,還有二十一天好習慣養成打卡部分,增進了家校間的交流,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馬琮琮說。
這是一個百花競放的團隊
“我們團隊11名女教師有班主任、戲劇老師、低年級學段長以及政教主任,每個人都有十八般武藝,是一個百花競放的團隊。”項目組組長王翠翠介紹說,團隊里的每名老師都有自己擅長的部分,比如,遲潔老師文字功底強、馬琮琮老師邏輯能力強、劉歡老師擅長分析總結。
王翠翠說,每周二下午,習慣養成項目組的老師們都會開例會進行課題研究,每個老師發揮自己的特色,使得整個團隊雷厲風行,工作很默契,并且能夠互相成就。
在團隊中,不少老師都是班主任。她們選擇加入項目組的原因,都來自對學生深深的愛,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幫助學生養成好習慣。
“把學生好的習慣放大,多鼓勵,慢慢地學生就會找到自信。”從教7年,劉歡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她告訴記者,加入項目組之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在學生管理方面更加有計劃性和科學性。
習慣養成離不開家校溝通。利用中午碎片時間,劉歡采取了“微家訪”的方式,與家長進行視頻或面對面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這是一個共同成長的團隊
“一開始加入習慣養成項目組就是想要找一個學習的榜樣,學習如何管理班級,給自己一個更好的學習平臺。”作為一名“95后”教師,來到學校后遲潔就加入了習慣養成項目組,從“小白”開始到參與組內的課程研究、活動策劃,遲潔的綜合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帶一年級時,團隊的馬琮琮來幫助遲潔指導新生習慣培養,從口號、坐姿等微小細節入手,幫助遲潔迅速成長。
“對待孩子要放大他們的優點,鼓勵多了,缺點自然就少了。”作為項目組的初創人員之一,劉歡在班級管理和學生習慣培養上有著很多心得。為了幫助更多老師成長,項目組研究探索出一套可以復制的學生習慣培養模板,然后再共同研究開展。
“我們會錄制微課,把微課分享給老師們,幫助老師的同時,也增加了和其他老師的互動交流,根據老師們的反饋,項目組會再及時研究探討。”王翠翠表示,在輸出習慣培養的過程中,也會及時檢驗成果,復盤不足,以此形成工作的閉環。此外,項目組的老師也會給新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細致與認真中觀察、研究、培養學生的每一個好習慣,山大附中奧體中路學校習慣養成項目組的11名老師用有溫度、有智慧的教育舉措,為學生成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