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 愛父如愛子(小品父與子之內憂外患)
今年央視春晚的一檔小品,吸引了不少為人父母的注意。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這檔小品名為《父與子》,主要講述了一位父親因無法理解兒子賣房辭職創(chuàng)業(yè)的行為,與兒子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后經(jīng)兒媳、鄰居調解后,雙方進行了深入溝通,最終達成和解的一段親情故事。
小品以一段非常經(jīng)典的臺詞開場,言語之間,讓我們看到了當代父母與子女相處的局面,看到了大部分父母為子女付出卻得不到理解的辛苦與無奈,但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事情的更多面。
“兒子的作用,就是鍛煉你的力氣,挑戰(zhàn)你的脾氣,給自己無限的勇氣,提高你的嗓門,捏住你的命門,磨煉你的臉皮,加速你的衰老,減少你的壽命,降壓藥讓你管飽,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氣蒙了你,拉倒!”
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緣分,但注定也是一生的羈絆。
在中國,父母為子女付出,不惜代價、不計一切,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匯豐銀行曾發(fā)布過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高居榜首,報告還顯示,82%的中國家長已經(jīng)做好為孩子的成功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
當然不止于教育,父母對子女的付出,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也體現(xiàn)在各個年齡階段,這是中國式教育的通病,也是大多數(shù)家庭的普遍模式。
古有俗語稱:“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完全是中國式父母的最真實寫照。我們平常所見的大多數(shù)老人,也都驗證著這個道理,他們在為人父母之后,幾乎都將后半生的重心放在了子女身上,從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學語,再到邁進學堂、步入職場直至走進婚姻的殿堂,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參與,沒有一步不在操勞,仿佛對于他們而言,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人生就只剩下了付出。
老人們傾盡一切,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愛附加到兒女身上,小到噓寒問暖,大到用盡渾身解數(shù)幫子女規(guī)劃著人生路程,他們本以為,子女按照他們鋪的路會走得更順利、過得更幸福,但他們從未想到,如此費心的付出卻只換來了兒女的不理解……
父母一味的付出,兒女并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
其實也不難理解,站在兒女的角度考慮,如果父母要靠犧牲自己來換取我們的幸福,這種愛確實太過壓抑,因為他們處心積慮的規(guī)劃,換來的可能只是一條不一定適合我們的路而已。而我們一旦接受父母的安排,便是違背了自己的內心,但若是忤逆了他們的安排,則會讓他們的所有付出付之一炬。
當愛與理想進退兩難時,大多數(shù)人最終都會出于孝心而妥協(xié),被迫接受被安排的命運。但與此同時,父母的愛在我們眼里,也便成了捆綁和束縛,成了一把難以掙脫的枷鎖。
如果說,兒女面對這種被強加的愛,只剩下了無奈和妥協(xié),那對于父母自身而言,這種完全付出型的表達方式,又何嘗不是徒增了他們的痛苦和悲哀?
老人將所有精力花費在子女身上,人生被苦累填滿,生活中的幸福感本就已經(jīng)寥寥無幾,同時,他們在付出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很多期待值,期待子女能夠按照自己的安排,期待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回應……但當兒女被這種如同枷鎖的愛捆綁時,他們的期待便會慢慢落空,兒女也會逐漸遠離自己。
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之所以覺得缺少幸福感,就是因為一生都在為兒女付出,忽略了自己的人生!
他們與兒女糾纏半生,不僅自己過得不舒坦,也讓兒女的內心充滿了負擔!所以,無論是為了兒女還是為了自己,老人都應該沉下心來想一想,這種模式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子女,或者是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對自己又有多少好處?
子女也是單獨的個體,是鮮活的生活,他們也擁有自己選擇人生的權利!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剝奪他們的權利!一味地用愛綁架、讓兒女按照自己的計劃生活、滿足自己的期待,只會讓兒女感覺壓抑,離間親子之間的關系,同時,還會從根本上扼殺兒女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
所以,真正優(yōu)秀的父母,并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得體的退出!適當?shù)倪吔绺校攀歉改概c成年子女相處的最好方式!
當然,出于自身考慮,一味付出,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是不可取、不明智的,犧牲不是愛,是糊涂!
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人生,兒女有選擇生活的權利,父母也有追求幸福的自由,趁著有限的日子為自己而活,盡情享受自己的后半生,活出晚年的精彩和價值,這對于子女來說是福報,對自己來說,更是莫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