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煩躁,靜不下心怎么辦(青春期的孩子靜不下來的原因)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這個問題,只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從內在改變孩子的外在,最終作用到他的行為上。
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得出四個關鍵詞:青春期、不愿意學習、靜不下心以及脾氣暴躁。
提到青春期,我們總會想到與青春期密切相連的一些詞匯,例如逆反、暴躁、沖動、厭學等等,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都會這樣?這背后的成因是什么?真的是因為他們天性就逆反、暴躁、沖動、厭學嗎?
還是說,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改變的契機而已?
在談到解決方法之前,家長們必須要先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首先來回想一下,孩子最聽話、最乖巧的階段是什么時候?你也許會想到孩子四五歲的時候,也許是讀小學的時候,但不管是什么階段,這個階段大概都在孩子三四歲一直到青春期之前。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一切都懷抱好奇心,愿意幫助家長做任何事情;這個時期的孩子犯了錯,家長在說教的時候,講道理的時候,孩子一般都會聽得非常認真,不會反駁,更不會左耳進,右耳出。
可以說,這是幼兒階段的黃金期,也是培養孩子習慣、品質以及性格最好的時期。
這個階段一旦錯過,家長很快就會發現,以前孩子不會干搶著干,現在孩子會干,但反而不愿意干了。孩子不會纏著家長問為什么,更不愿意再聽家長啰嗦的說教,普遍會莫名地煩躁,產生厭學,喜歡那些不太守規矩的人或者事物。
之所以孩子會產生這么大的偏差,那是因為他的自我意識在慢慢覺醒,身份認同在慢慢覺醒。

過去的孩子認為,自己和父母是一體的。當父母在說教的時候,其實是在建立孩子對于世界認識的第一層認知,在這之前,孩子沒有對世界的認知,也沒有自我意識這個概念,自然不會感到厭煩和暴躁。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心態逐漸成熟,會慢慢產生自我意識。這也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
在這個階段,孩子產生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的個體性,與父母并不是一體的。那么他就會產生厭煩,尤其是對于規矩的束縛,會令他感到煩躁,他內心的潛意識渴望,會讓他產生一種沖破權威與拘束的沖動。
這也是為什么,孩子會厭學、靜不下心、容易暴躁。
什么是權威感呢?那就是父母所認同的,我統統不認同,父母認為是對的,我反而認為是錯的,這就是所謂的逃離權威的沖動。
那么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所有的孩子都有青春期,但有的孩子青春期非常明顯,甚至更為嚴重,這里的不同點在于,父母對于孩子童年時期的教育所起到的差異性。
對于有的孩子來說,青春期可能他想叛逆,但是礙于父母的權威和潛意識,他只是想想而已。但有的孩子把這個想法訴諸行動,不學習、容易暴躁發脾氣,與父母對著干等等。
我們要意識到,青春期是客觀存在的,但青春期的輕重程度,的確會有所不同,有的孩子沒有青春期特征,有的孩子青春期特征反而非常嚴重。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觀地意識到青春期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地通過打罵孩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不學習打罵、孩子亂發脾氣也打罵,這顯然是于事無補的,打罵不助于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系的培養,更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我聽過很多家長說,自己是愛孩子的,正因為自己愛孩子,才會罵孩子,才會打孩子。甚至有的家長還會用“打之深,愛之切”這樣的話來為自己背書。
但如果打與罵能夠讓孩子成為一個越來越好的人的話,從目前的社會人口結構分布來看,并沒有。實際上,90后和00后中,有許多許多的巨嬰,長大的嬰兒。
從這一點來看,打罵在過去是流行的,從這代人長大后的表現來看,打罵的效果也并沒有盡如人意。
因此,打罵無法解決問題。

有比打罵更好的方式嗎?答案是有的。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一味地打罵,只會讓孩子的叛逆心更重。
怎么做呢?首先,你要做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這一轉變,是本能的,是思維上的。
舉個例子,今天孩子拿著成績單回家,忐忑地告訴你,這次考試只打了56分。如果你與孩子是真正站在同一陣線的,你就應該會說:“天哪,我真為你感到惋惜,考了56分,你一定很難過吧,下次要怎么做才能加油考個好的分數呢?”
但大部分的家長是怎么做的呢?他們通常都是像個家長一樣的派頭,“什么?你才考了56分?!我辛辛苦苦賺錢供你念書,結果你就拿56分來回報我?你這書是咋讀的呢?”
大部分的家長這樣說了之后,心里肯定是很爽的,自己拿孩子出了一口氣,大大的耍了一波家長的派頭。但這種說教有益嗎?除了罵了一頓孩子,讓自己爽了一把,并沒有任何用。
家長要做的,是應該真正關心孩子所關心的,而不是關心家長所關心的。你這不是無條件的愛,你這是渴望索取回報的愛。你供孩子讀書,你讓孩子考一個好的成績,你還敢說你愛孩子?你這明明就是自私。
家長需要首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去幫助孩子。

如何引導與孩子溝通呢?
我想,聰明的家長應該不會把“你要好好念書”這樣的話語當作是有利的說教或者溝通吧。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改變對方通常都需要時間。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身份認同,不再是幾歲的時候,你說什么,他們都會聽得很認真,并且不會反駁(忘記又是另一回事)。
青春期的孩子,在聽家長的“說教”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其實已經在判別,家長今天說的這番話到底是有營養的干貨,還是沒營養的廢話。
因此,我們需要先建立一段時間的認同感。也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真正地替孩子著想,而不是站在父母的立場看待問題。
在這之后,我們需要通過引導的方式去慢慢改變孩子。如何引導呢?這就需要家長先創建一個溝通的環境,或者條件。

一個具備溝通的場景應該滿足這樣幾個條件:
相對安靜閉塞
孩子心情穩定,沒有大喜大悲
你保證能夠做到客觀事實,不帶任何情緒
盡量不要夾雜任何情緒化的詞匯
如果這四個條件都滿足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嘗試著找孩子溝通引導了。
我的建議是,直接開門見山,說明這場溝通的目的,與孩子談一談。
在這個溝通引導的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原則值得家長千萬注意:
最好不要上來就說學習不好未來怎么辦之類的廢話
從個人經驗出發,夾雜一些故事性,讓孩子慢慢接受
一定要有個過程,千萬不要一與孩子談話就陷入一種居高臨下的自大
可以用詢問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去找尋答案

正確的步驟,家長可以這樣做:
談話之前,盡量只有你們兩個人,不要給孩子壓力
可以大門見山說明來意,語氣一定要溫和,不要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不要情緒化,要講孩子的錯誤事實,不要以“每次你都這樣”開頭
接下來是引導環節:
可以先嘗試著告訴孩子,青春期的特點,以及自己當年是多么多么無理取鬧,甚至是比孩子更為厲害
繼續談論自己的事情,引起孩子的興趣,最后說到孩子自己身上
勾起孩子的思考點,例如不愿意學習的話,未來你的打算是什么?如果你沒有打算的話,那要不要聽聽父母過來人的建議呢?
針對孩子近期的行為提問:你最近有兩三次表現得挺暴躁的,你能說明這是為什么嗎?作為你的父母,我們感到非常焦慮,想要幫助你避免這個問題
如果下次你將要發脾氣的話,你可以把你的感受說出來,我們一起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

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實操,我相信能夠很大程度去改善青春期孩子的一些顯著特征。
最重要的一點,依然還是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鼓勵以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