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六個理念李玫瑾(李玫瑾關于家庭教育)
準備著,準備著,一年過去了,曾經的很多夢想和計劃留在了2019,2020 的第二周開始完成第一周沒有完成的事情——一周分享一本書。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幽微的人性》,作者李玫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家,國內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剖析,深受大家歡迎。
《幽微的人性》是她過往論文和參加節目的一些整理,之所以選擇這本書分享,是因其中涉及到的家庭教育觀念既有科學論證,同時作者三十年的工作經驗和案例研究的佐證,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在孩子教育中我們需要躲開那些坑。
這本書涵蓋了人性培養,情緒教育,兒童教育問題等方面分析了童年養育的重要性,我們不能一一贅述,咱們就重點分享李玫瑾教授關于家庭教育的6個觀念:
第一,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有滯后反應性。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其弱小和被動決定其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第三、家庭撫養不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第五,對子女的愛護、前提是尊重,家長要知道兒童和生命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第六,改變孩子的行為須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1、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有滯后反應性。
我曾經在頭條上分享了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我曾遇到許多自覺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時,突然發現孩子變得“陌生與可怕,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狂暴,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當他們把孩子領到我面前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有位網友表示無法接受,覺得這是堵死了這類父母的期望。
我當時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并非完全贊同,之所以分享是因為很多事情確實如此,尤其是在我接觸到那些厭學,脾氣暴躁的孩子的時候,一年級的時候發現并干預就比初中發現后干預要容易的多。而到了高中往往就很難了!很多時候,雖然我們不愿意接受,但人的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錯過了想要重來真的很難!
我們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關鍵期,比如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在這些關鍵期里,如果我們給孩子足夠多的良性刺激,他就會發展的很好,如果在關鍵期中,我們忽視了孩子,那么后果不會在當天和當年發現,他會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展現。
心理學家曾經用猴子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小猴子跟母親分開,分別給他們放在一個有奶的金屬猴子旁邊和一個沒奶的毛茸茸的玩具猴子身邊。結果發現小猴子更喜歡去擁抱和依偎毛茸茸的玩具猴子。試驗中的小猴子逐漸的長大了,但是他們沒有那些和真正猴子媽媽待在一起的猴子的正常情感。他們易生病,憤怒并且攻擊性很強,和金屬猴子媽媽在一起的小猴子很難長到成年,和玩具猴子媽媽在一起的小猴子雖然有的成年了,但是他們在求偶和養育小猴子上有明顯的問題,他們比其他的猴媽媽更排斥自己的孩子,更容易憤怒和撕咬自己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在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的時候發現,如果人在幼年時期的養育存在問題,往往他們是在青春期之后開始展現出來。這個和恒河猴的實驗很類似,很多小時候我們忽略的不在意的問題,在孩子內心產生心結,最終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返回給我們。
所以當遇到青春期孩子有問題的時候,我會向前找,甚至會去刻意的改變親子關系,因為現在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被滿足,在這個時期重新滿足,雖然不會立竿見影,但至少比讓他永遠存在要好。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其弱小和被動決定其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當孩子在青春期開始出現心理問題,行為問題的時候,很多家長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個人找個機構然后代替自己去進行教育或者管教。甚至很多人巴不得有人代替自己去撫養這個孩子,所以很多人喜歡這類結構:軍事化管理,全程托管。渴望著把孩子送進去一段時間,然后接回家他就啥事都沒有了!
想法很天真,而且很不負責任!
因為家長期待的結果很難如愿發生。很多時候,孩子在這種機構確實表現的很好,但是回家之后不久孩子又故態萌發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反復呢?
因對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家里的一切都沒有變化,父母并沒有承擔自己的責任,孩子在機構中所培養的好習慣好行為,會隨著回家開始逐漸消失。
客觀的講,撫養人對被撫養人具有生命的決定權,物質的提供全照顧的程度權,個性決定權。孩子成為今天的樣子,其實都是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弱小的,他們猶如我們手里的橡皮泥,最終父母決定了他們要呈現的形狀。
第三、家庭撫養不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很多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是拼命的掙錢,覺得自己掙到錢了,就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我們卻忽視了,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曾經有一位父親給自己的孩子掙下了萬貫家財,可是他發現他的孩子越來越叛逆,甚至連學都上不了了。這個時候他開始反思自己,自己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他辭去了某企業亞洲大區經理的職務,放棄了百萬年薪,開始陪伴孩子,并且學習心理學,最終讓叛逆的兒子重回了校園,他就是心理學家胡慎之,CCTV《心理訪談》中的心理專家,《家庭教育指導師》教材副主編。
李玫瑾教授在書中寫到: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撫養與情感、情感與教育息息相關。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通過多年研究發現:父母和孩子的關心直接影響到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和孩子之間保持著一種穩定忠誠的關系,,這種關系能針對孩子的個人需要做出及時響應,據知識提供保護,從而減少孩子發展過程中受到的干擾,這種關系同樣會幫助孩子培養一些關鍵的能力,比如計劃能力,監督能力和調控能力,這些能力能夠讓孩子對逆境或順境做出適當的回應。
親子關系無法通過金錢買來,只能父母親力親為的陪伴孩子,才可能獲得。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你學習如何?考了多少分?在學校聽話嗎?——-
寫作業!快點寫作業!又折騰什么呢?為什么不好好寫作業!
可能這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日常。我們很在意孩子的學習,生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好像分數,名校就是孩子的一切。所以我們希望自己看著孩子的時候,他都是在學習。
孩子希望什么呢?玩一會兒,再玩一會兒,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結果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沖突,家庭大戰開始。
智力,分數和學歷確實很重要,但是真正影響人成功的是什么呢?心理學家做過研究結果發現,擁有責任感、同情心、博愛,自制,愛分享會與人合作的人更容易成功。而責任,自制,合作、分享等均為人的性格、不屬于智力范疇。
也就是說我們首先應該養好他的性格,然后可能有成功的孩子,而不是養出一個高智商的怪物。比如某某留學生殺母,某大學生殺母等情況出現。
第五,對子女的愛護、前提是尊重,家長要知道兒童和生命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孩子從什么都不會,需要我們喂奶把尿,然后開始逐漸的變得成熟起來,他們開始會說不,開始有自己的小思想。可是父母往往因為覺得自己對他們擁有一切權利,而忘記了他們的獨立。
很多父母用我是為你好,或者我比你有經驗,在安排孩子的一切,可是很多孩子首先需要的是擁有自己碰壁的經歷,然后才能理解父母的安排。
作為父母,放權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需要慢慢學習的能力。
第六,改變孩子的行為須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這是我比較贊同的一點。和我接觸的孩子會走兩個極端,一種是父母擁有絕對的權利,孩子被父母安排,不可否認父母都是為孩子好,但是這些孩子真的非常的不開心,他們甚至因為這份不開心而生病了。另外一類孩子則是擁有父母的權威,他們成了家長,父母受制于他們。
無論哪一類孩子,想要改變孩子的現狀,首先要改變的都是家長,家長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比孩子要強大,所以最先改變的應該是父母,父母的改變,才能引起孩子真正的改變。
否則很容易出現孩子在某個環境之下變好了,回家之后又變成了老樣子。持續的改變是家人一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