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的認知療法(教育心理學認知療法)
1.要發揮課程在教學中的作用,徐編好三個文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2.教學評價分類如下:
(1)診斷性評價。在教學開始前,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能力和發展的評價。
(2)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進展對學生進行測驗的評價。如檔案袋評價。
(3)終結性評價。在教學活動后,為測驗活動成果而進行的評價。
3.行為主義學習關。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指出,正強化是指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后,通過增加愉快的刺激來增強該種反應發生的頻率。
4.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1)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的最原始形態,是指個題對身體,生理特征的認識。兒童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社會自我。4-15歲的兒童,自我意識進入社會自我階段。從輕信別人的評價過渡到自我獨立評價,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原則性和批判性迅速發展。
(3)心理自我。從青春期到成人,個體初步形成了人生觀,世界觀。具備獨立的人個特征。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進一步加強。能按自己內心的觀念行動,自我意識已經獨立,有強烈的自我實現的愿望。

5.心理輔導的方法。
(1)理性情緒療法。又稱合理情緒療法,美國艾利斯創立。培養合理觀念。
(2)系統脫敏法。美國沃爾帕創立。對個體施加與恐懼與焦慮的對立的刺激,消除原來的敏感反應。
(3)來訪者心理療法。幫助來訪者認識現狀,自我分析,自我解決問題。
(4)強化法。建立,訓練某種良好行為或矯正的方法。在某個行為發生后,通過加強刺激,促進行為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