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別孩子是叛逆還是抑郁(叛逆期的孩子和抑郁癥的關系)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文/阿秋(心理咨詢師、中西醫結合治療師)
很多父母分不清自己的孩子到底是抑郁呢?還是處于叛逆期?這讓他們很是頭痛,因為打又不能打,罵也不能罵,父母只要稍微動作大一點,孩子就可能用“死或者離家出走等等方式”來威脅父母們妥協與遷就!
那么我們該如何區別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吧!
處于12到15歲的孩子,不管是女孩子還是男孩子,都會有一些叛逆的情緒存在,除了叛逆的情緒存在以外,他們還有一個非理性的思維,就是他們想問題可不想大人那么理性、客觀和自律。
他們的這種非理性的思維,更多的是追求一種:“刺激、快樂、沖動”。
你去看看,現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不是你和他們說道理是很難說聽的?尤其是在跟家屬們對立的時候,他們就更是油鹽不進!他們就是要故意刺激父母,就是要追求自我所謂的爽快,刺激,沖動,哪怕是大吼大叫伸張自己的主張,又或者以威脅的手段來要挾父母們妥協遷就于他們。
總之,他們是仗著父母對他們的愛可謂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用其極。追求著自己要表達的一切,而這一切就是他們的叛逆和非理性思維在作怪!
他們有錯嗎?沒有錯,他們只是處于一個特殊的階段,無論是心理,還是認知能力,以及思維都處于一個萌發的階段,需要父母們耐心且有方法的引導。當然對于這類孩子,情緒上過于激動或者偏激的,可能跟他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比如:“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或者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又或者長期無法照顧到孩子心靈感受的,都會不同程度上造成孩子內心孤獨,缺乏安全感,以至于他們的個性往往就會比較脆弱且具有防備性的。
舉個例子,當孩子小時,做父母的很少對孩子進行關愛,也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時,那么孩子的潛意識里其實是有怨恨和不滿的,而這種怨恨和不滿就會演變成一種防備心理和失去安全感等等,一旦有人侵犯他們,那么他們的情緒和思維都很容易失去控制。
曾經有一個小女孩,11歲不到,單親家庭,媽媽在外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的,媽媽是極少關注她的,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沒有父母的孩子,很自卑,也很孤獨,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所以她的潛意識里就認為保護好自己只有靠自己了。
有一次她和同學吵架了,吵不過人家的時候,倍感委屈,發現也沒有人幫助她,就連一個撒嬌的人都沒有,于是她很絕望,竟然沖動地用玻璃片割自己的手,目的就是想讓對方停止對自己的攻擊,威懾到對方,可是小女孩不知道受痛的是自己!這個例子,說的就是以上的根源所在。
我們家屬在觀察孩子的同時,不能僅僅只看問題的表面,還要看到更深處的東西,比如是不是孩子焦慮、抑郁了,一個焦慮抑郁的孩子,也會出現類似和叛逆心理、情緒一樣的一些表現的。
那么如何判斷呢?其實也不難!
如果孩子沒有一些情緒低落或者人際交往的障礙,比如他們可以和同學交流,能夠上學,在家里也不會封閉自己,生活學習都正常的,那么一般都不會存在有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
拋開這些,他們只是愛玩游戲啊、愛頂嘴、愛出去玩啊、不聽父母的話等等,那么這種情況下通常都是叛逆或者個性化的表現了。不過我想告訴家屬們的是:
不管是孩子抑郁了,還是處于叛逆時期,孩子始終是孩子,父母作為長輩,也是他們的引路人,那么耐心的引導和智慧的啟發,將是很長一段時間的常態。
畢竟,他們還小、經歷不夠、認知力不足,這些都是需要引導和啟發的。不要覺得孩子難教,就是去信心了,回想我們小時,不也是這樣嗎?不也慢慢懂事了成熟了,所以這就是他們的一些必經之路,無可避免,做好最深情、最耐心的陪伴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