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中的三個叛逆期(孩子的三個叛逆期及處理原則)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雖然會有各種需求交叉出現,但總會有一個起主導作用,決定孩子做出的各種行為。
所以,家長若想要減少孩子叛逆的程度,將傷害最小化,就得注意到孩子不同時期的需求。
2歲孩子的叛逆——“逞強”
2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迫切地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以自己為出發點,認為自己就是“最強的”。
比如說,一些孩子會倔強地想要自己吃飯,爸爸媽媽要是強行喂飯,孩子反而會不樂意。
但是,很多孩子在這個時段幾乎無法完成自己拿勺子的動作,所以吃飯的時候幾乎一半的飯都舀出了桌面;還有一部分孩子吃飯的時候勺子對不準嘴,全給灌到鼻子里了。
爸爸媽媽看著心里焦急,于是便著急上手,孩子見勢立馬哭鬧表達不滿:他只是想要自己吃個飯證明自己可以,但是自己又做不好。
“逞強”是這個階段孩子叛逆的一個重要特征。
家長應該怎么做?
1.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
這個時候的孩子叛逆會哭鬧,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己的委屈沒有辦法完整地說出來。2歲的孩子在表達能力上不是很完善,所以只能用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家長應該盡可能地教孩子學會一些詞匯來表達自己。
比如說,孩子哭的時候,家長可以教孩子“委屈”、“生氣”這樣的一些詞匯,并教會孩子,下一次想哭的時候可以說“我現在很委屈”這樣簡單的語句。
家長一點一點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孩子會形成一個好的習慣,遇事會先溝通而不是先哭鬧。
2.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想逞強,便讓他逞強,只要沒有危險,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時間和空間,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想自己吃飯,就讓他自己吃;想哭就讓他哭,等他安靜下來的時候,家長再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比如說給孩子一個抱抱,或者安撫孩子之后再給孩子喂飯,確保孩子不會餓肚子等等。
這個階段孩子的需求其實比較簡單,逐漸長大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都能夠自行滿足。
上小學前后的叛逆——壓力
這個階段孩子的叛逆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幼升小,還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內容,還有就是來自家長所給予的壓力。
小學階段算是正式進入了一個學習“備戰”的階段,打好基礎非常重要。
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恰巧也是尊重需求和社交、安全需求逐漸交叉出現的階段。
孩子的中心除了家人和家庭,開始轉向朋友和學校。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愛玩,有些時候甚至不太想回家,只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這是因為孩子需要朋友、需要被尊重的需求正在主導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同時,孩子的壓力也需要同齡人的理解和分擔。
但是,家長總是會擔心孩子會因為貪玩耽誤學習,或者是害怕孩子交到不好的朋友,所以這種行為在家長眼里就是叛逆的行為,并且百般阻撓。
家長應該怎么做?
家長應該針對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做法,不要一味地阻止孩子玩耍或者是交友。
1.尊重孩子的交友行為
交朋友不是壞事,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交朋友。但是,對于朋友的選擇家長可以替孩子把關,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缺點,只要不是人格或者容易造成孩子危險的缺點,家長都應該做出一定的讓步,允許孩子自主交朋友。畢竟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完人,要體諒孩子的心情。
孩子的社交需求得到滿足,安全需求以及自尊需求幾乎都能夠間接得到滿足。
2.緩解孩子的壓力
這個階段雖然說是打基礎的階段,家長也不應該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家長過度注重成績反而會造成孩子安全需求缺失,進而做出更多的叛逆行為,比如說“逃學”、“厭學”等行為。
家長應該放寬心,耐心教育孩子,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解決難題;遇到事情要和孩子溝通,不要總是用“命令”的方式教孩子做事;讓孩子學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壓力,把事情的所有可能性都告知孩子,孩子有自己的判斷,會做出選擇。
當孩子的安全需求和自尊需求得到滿足,對于學習所帶來的壓力也能夠用另一種心態看待。
青春期的叛逆——復雜
這個階段孩子的叛逆,是最為“棘手”的叛逆,因為孩子自我的想法已經凌駕于所有的教育之上。
孩子的社交需求和自尊需求更為強烈,同時也迫切希望實現自我的需求。
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心里話,也不喜歡解釋自己,他們擅長隱藏自己,同時用更加激烈的方式來向父母表示自己的不滿。
比如說最簡單的早戀、上課睡覺、爬墻出來上網等等,嚴重的打架斗毆、拉幫結派等等,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幼稚”的事情,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愛做的事情。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復雜,他們雖然是由家庭走向學校,但是也更需要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和信任,以及對個人的尊重(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強)。
但是很多家長往往覺得孩子大了,便忽視孩子,或者是依然單方面命令孩子等等,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所以轉向其它能夠實現的方式。
家長應該怎么做?
1.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并不是每一個長大的孩子都能夠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孩子無論在什么年齡,都是那個希望得到家長關心和愛的小孩。
所以,家長即使很忙,也要及時關注孩子的變化,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給孩子做的安全感。
2.不要過度干預孩子的事情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叛逆,是因為家長的手“伸得太長”,干預得太多。
比如說當家長看到孩子和一個女同學走得比較近,總是擔心孩子會早戀。孩子本來沒有早戀的想法,家長一直在耳邊念叨,孩子反而會處于心煩或者反抗的因素而選擇早戀。
青春期的孩子有社交需求很正常,家長總是干預也影響到了孩子自尊需求。
所以,家長應該在親情方面給孩子足夠的社交需求和安全感,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做法,給孩子他想要的自尊心。
孩子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表現,家長應該先觀察清楚自己孩子究竟需要是什么,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所有東西都塞給孩子,孩子叛逆的行為只會更多,反抗的情緒只會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