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就業(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工程師)
2018年教育部設立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之后,智能制造\機器人專業紛紛在各大工科學校機械學院落地生根。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但是2020年第一批畢業的智能制造學生卻在就業市場上紛紛遇冷,不少單位表示:機械的啊。我們只收計算機、軟件和自動化的,我們不收機械專業的學生。
比其他專業多學了這么多課程,最后的就業還是結構\工藝工程師,也不怪有不少學生質疑所謂的智能制造\機器人工程等專業,究竟是不是傳統機械專業換個皮了。
智能制造專業的起源
2015年,國家發布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標示著中國產業升級計劃的全面開始。
在《中國制造2025》的指導下,傳統工科尤其是機械、材料等專業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同步展開。
其中機械專業的改革目標就是培養具備機械、電氣控制、計算機和信息管理技術等智能制造工程領域的基礎與專業知識,能夠分析與解決智能制造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也正是在這個培養目標下,教育部先后設立“機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專業,面向本科學生開放。
相對于傳統著重結構、工藝等方向的機械學科,這些新工科專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機械本專業知識,而且拓展了電氣控制、計算機和信息管理技術等智能制造工程領域的業知識。希望培養出的學生能夠分析與解決智能制造領域復雜的工程問題。
學生的主要就業方向在于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工程、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安裝、調試、維護和維修,智能化工廠系統集成、信息管理、應用研究和生產管理等工作。
也就是講把學生從機械加工一線解放出來,轉而培養能夠從事智能產品設計制造,智能裝備故障診斷、維護維修,智能工廠系統運行、管理及系統集成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實際上這幾個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是非常契合的。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對新工科專業的人才需求都是極其緊迫的,在這個行業存在的巨大的人才缺口。
2016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了100億;2016年-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15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28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9.79%。預計我國人工智能市場將持續大幅度增長,2021年將會達到1963億元。
據《央廣網》消息,我國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供需比例僅為1:10。隨著機器人在各個行業大規模普及應用,以及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社會是十分迫切的。
但是,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導致新工科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高不成低不就,只能重回機械傳統就業領域呢?
高校的新工科專業建設
在某高校的智能制造專業課程設計研究論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出不少問題,原文引用分析如下:
“如在《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中涉及的工藝尺寸鏈計算與控制 內容,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初期課程中可設計計算機輔助程序等數字化方式進行計算和設計,進一步可結合《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及相關的檢測技術、數據傳輸技術、智能算法等課程知識,從實際應用中形位公差的自動在線檢測出發,經過制造大數據、智能算法決策、制造過程控制等流程形成封閉、智能 的制造過程?!?/p>
實際上這個課程設計已經可以看出不少問題了,前半段講的是計算機軟件輔助下的機械設計工作。從本世紀以來CAD、CAM系統早就在一線市場上鋪開,無論是傳統機械還是所謂的智能制造都是必修課,完全沒有拿出來單說的必要。
后半段最大的問題在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屬于一門低學分、短課時的專業課,而且缺乏實踐部分。該高校希望將計算機專業都需要1-2年基礎課程鋪墊才能掌握的“自動在線檢測出發,經過制造大數據、智能算法決策、制造過程控制”等知識直接安排在這門課里面。只能顯示出安排課程大綱的老師的不專業。
在這樣的培養大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機械專業知識扎實,但是對于算法、軟件、自動控制等智能制造核心知識淺嘗輒止。這樣的學生怎么能在就業市場上得到優待?
我們想要什么樣的新工科
制造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時空中無處不在。而智能制造及智能制造系統的核心特點是通過感知技術及計算機技術作為數字化制造的數據來源,以工業以太網等信息技術作為數據通訊手段,以大數據、云計算等算法進行數據分析處理,以智能裝備為依托實現生產方案和制造的智能化。
機械作為基礎不可或缺,但是重點一定是放在控制、計算機、軟件等先進的信息化課程上。如果一個學校的新工科專業還是機械設計、機械原理、機械制造工藝學那一套東西,說是傳統工科完全不為過。
所以諸位在專業選擇初期千萬擦亮眼睛,仔細考察師資力量與課程配置,千萬不要覺得沾了“智能”、“機器人”等字眼就成了就業熱門專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