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親子溝通(關于親子溝通的問題)
親子溝通,你真的會嗎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注重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孩子“溝通”這件事,就勢必躲不開。
欣欣在畫畫,一時忘了吃飯時間,媽媽再三催促,欣欣覺得不餓,只想畫完再吃,就沒理會媽媽,繼續畫畫。媽媽生氣地走進欣欣房間,奪過欣欣手中的畫筆,往書桌上一扔,把欣欣拖到飯廳,欣欣一陣哇哇大哭….
茵茵在學校和同桌鬧了別扭,她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中,對媽媽說:“媽媽,我有件事想跟你說說。”媽媽說:“我正忙著呢,你先寫作業吧,有什么事等我一會兒有空了再說。”茵茵心里更難過了,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等快吃完飯時,媽媽才忽然想起來問道:“剛才你想跟我說什么?”可是這時的茵茵卻什么也不想和媽媽說了。
辰辰要去上算術課了,媽媽對辰辰說:“辰辰,上課時要看老師和黑板,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和同學亂講話,也不能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低頭做自己的事情,更不能….”媽媽的話還沒說完,辰辰就不耐煩地說:“哎呀,你都說過一百遍了,真煩人!”
這些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些家長看似都和孩子有“溝通”,但實際上他們溝通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爸爸媽媽常常困惑:為什么我好話壞話說了一大堆,孩子還是我行我素,不領情、不明白、不愿意配合?
其實,這些家長所謂的“溝通”,只是在單方面給孩子提出要求,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只是在進行“假溝通”。
四種態度阻礙親子溝通
心不在焉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很多父母人在心不在,表面上在和孩子對話,但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這種心不在焉的對話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會漸漸失去興趣,不再找你聊天。
說教態度
有時候孩子向你訴說,只是想有人傾聽而已,你別總是想著要趁機“教育”孩子。孩子還沒有走出不高興的情緒,父母的這一通教育可能使他暫時無法聽得進去。并且對他一下子提這么多要求,會讓他覺得很有壓力。自然,聊天無法進行下去。
缺乏等待
孩子有時候說話很慢,因為他常常一邊說話一邊思考,尋找合適的詞匯來對話。這時,你必須要有等待的耐心。如果一口氣問太多問題,且問題基本上都是封閉式的,孩子的回答只能是簡短的“對…‘是”或是點點頭。于是,你們的對話就這樣結束了。
忽冷忽熱
過快的生活節奏使越來越多的父母在陷入忙碌工作之余,缺乏足夠的時間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有些父母只會在心情好的時候陪孩子玩,和孩子講話;心情不好的時候,則把情緒帶到家里,對孩子很不耐煩。這種忽冷忽熱的方式,常常讓孩子無法預測自己的行為會引起父母什么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孩子不愿意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有的孩子則會用激烈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在孩子用激烈的行為來吸引你的注意時,因忙于糾正孩子的行為而忽視他內心的需要,就會把孩子推得離你更遠。
如何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
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的兩大要素:積極的溝通態度和良好的溝通技巧。
積極的溝通態度
家長可以主動與孩子交談,多談感受,鞏固與孩子溝通的基礎。多了解對方的想法,可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令孩子樂意與家長分享和討論,打開孩子的心窗,讓家長了解其思想和感受,從而建立良好的關系。
愛和關心先于解決問題,如問題不用即時解決,可先關心孩子面對問題的感受和想法。如此,你將會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知道什么才是他們真正的需要和渴望得到的支持。
良好的溝通技巧
開放的姿態:聆聽者的身體姿態,會告知對方他是否用心聆聽。嘗試放下手頭的工作,用關懷的眼神望向孩子,多用點頭等回應以表示興趣。
悉心觀察:了解孩子最關注及受困擾的地方。留意孩子說話時的語調、內容和情緒,并仔細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神態和身體姿態的變化,從而揣摩他的內心感受。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達:例如時間的不同描述,幾分鐘、明天、后天、過一會、吃過飯等。
設身處地、簡單地回應感受:家長應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不要把自己的喜惡強加在孩子身上。當家長明白孩子的情緒后,便能做出合適的反應。家長可嘗試用簡單的言語表達孩子的感受。孩子聽到家長的回應,會感到家長了解他,從而更愿意分享內心感受。
限定范圍的回答:例如離開某個地方,可以問5分鐘以后離開,還是1 0分鐘以后離開,不要簡單地問什么時候走啊,孩子沒有概念的。
親子溝通,這些話不要說
多位兒童心理專家總結出父母在與子女溝通時,有1 2句不能說的話。
“怏起來!今天上課要好好聽講啊!”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談話,尤其是當他還沒睡醒時。不妨在晚上交流,因為孩子的生物鐘比成人后延。
“看著我的眼睛。”不要直視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著”取代“面對面”,孩子比較容易打開心扉。
“今天下午不許去打球了,我們需要談談。”不要占用整塊的娛樂時間和孩子談心,不妨在與孩子一起打球、看戲或者吃飯時交流一下。
“你摔誰呢!”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門、哭泣。讓他們發泄,訓練自己傾聽他們帶有情緒性的字眼。
“你今天在學校怎么樣?”不要提過于籠統的問題,而應以正面的態度問特定、具體的問題,比如:“老師怎么評價你這篇作文?”
“你這么想完全錯誤,應該….”不要打斷他們的話,說自己的想法。因為孩子需要時間去整理思緒,通常不會一次就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
“別總是亂花錢!”不要老把話題集中在瑣事上。談些更能引起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如體育比賽、音樂會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
“下次理發時,鬢角剪得短點?!辈灰偸墙o他不需要的建議,而應經常贊許他們的想法。
“你會干什么?我像你這么大時早工作了!”不要拿孩子與自己當年進行比較。時間長了,孩子會拒絕與你溝通。
“你還不減肥,胖得腦子里只剩油了吧?”千萬不要用困擾他的事情開玩笑。記住,孩子敏感,容易受傷害。
“你為什么總干傻事?”不要在他們某些行為后,問這樣的話。你可以問:“做這件事
對你來說有什么意義嗎?”
“不是我嘮叨,是你沒明白!”不要對某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給他們提出自己的建議,相信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