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多父母都刷到這樣一個視頻:
一名5年級男孩因為壓力太大,在街頭痛哭,甚至一度情緒激動沖上機動車道,所幸同校的小伙伴在一旁耐心勸解,才沒有釀成大禍。


別以為這是個例,我們中國父母在養娃路上,總有操不完的心…管少了怕孩子學習退步,管多了又怕孩子壓力太大。
這個尺度應該怎么拿捏,才能避免給孩子太大壓力呢?
這個問題,加拿大約克大學哲學和心理學教授斯圖爾特專門寫過一本《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壓力大》的書,刷新了我對孩子壓力的認知。
比如我們總覺得是孩子壓力大,是因為學習負擔重、興趣班多、父母期望值高等。
但斯圖爾特教授在書里指出:孩子覺得壓力大,累和負擔都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才是主要原因。
比如同樣是古詩詞背誦這件事,有的孩子一看到就發怵,有的孩子卻不覺得壓力太大,甚至樂在其中,這類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清晰的個人愛好和目標”,累并快樂著。
了解了孩子壓力大的主要原因,我們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要當好一個觀察者的角色。
當孩子覺得壓力太大的時候,會在行為上出現易怒、注意力缺乏、退縮、狂躁等問題,這時候,我們就應該體察到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壓力源。
然后,我們要幫助孩子理解:我做這些,為的是什么?
不要回答說現在努力以后如何如何,孩子對太遙遠的理想是不會感興趣的。
而是直接給孩子一個當下的正面反饋,從踮起腳尖就能實現的小事開始,小步前進,讓孩子的壓力源能夠流動起來。
如果孩子能學會和壓力共存,并為之投入時,那壓力也就轉為了成長路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