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溝通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建立良好親子關系)

經常會聽見身邊的很多父母都在抱怨說:最近這孩子不知道怎么了?以前在家里,跟我們總是無話不說,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我們都聽煩了,孩子還是要說。但是現在慢慢長大了,卻像變了個人似的,回來不愿意說話,問她幾句就非常不耐煩。把家當成了旅館,放學都不愿意回家。有些父母更因為孩子經常跟自己頂撞,叛逆而頭痛不已。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父母想要跟孩子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學會溝通是關鍵。
那么作為父母應該如何跟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而且是有效的溝通呢?

我看見很多父母跟自己孩子的對話,那不叫溝通,只是說是命令。因為溝通我覺得應該是雙向的,是你來我往的,而不是單方面給予一個指令。
接下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為什么親子關系不融洽?
為什么本來最親密的親子關系突然變得緊張,可能由于來處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父母總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孩子,不顧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總是從自己的角度考慮,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觀念上存在偏差,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養的,我管教自己的孩子還不是天經地義的?他(她)就得聽我的。因而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不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而是以居高臨下的教訓的口吻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我們產生畏懼和抵觸心理,孩子怎么會愿意與我們親近溝通呢?

二是我們總是以工作忙,家務多為借口,不愿意與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問多幾句,就嫌孩子煩。每當我們工作一天回到家里,覺得身心疲累,孩子興致勃勃地對我們述說他今天的見聞的時候,有些父母會不由自主很不耐煩地拒絕。一次,兩次,三次都遇到父母的冷遇,孩子也就漸漸沒了與我們交流的欲望和興趣了。
三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總是一廂情愿地表達自己的愛意。比如:有時候下一點小雨,非要孩子帶雨傘,孩子飯后不愿意吃水果,早上不愿意喝牛奶(PS:我們家爸爸就這樣,天天逼孩子每天必須喝牛奶,好像她一天不喝就長不大一樣,搞得我每天都要跟她爸爸為這個事情討論半天)。有些父母要孩子非常吃(喝)不可,天冷了不愿意穿多件衣服,就怕他冷,逼著穿成一人粽子般。剛剛才休息了一會就被責問就知道玩,作業做了沒?而且還要講一大堆的道理。我們覺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的一片好意,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一點不體諒自己的感受。所有這些的小問題的積累就會讓親子之間形成隔膜,而且越來越深。

第二方面:父母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
我們細心觀察下會發現,大部分孩子上學前對父母會特別崇拜依賴。上了小學以后,就開始崇拜老師了。到了高年級后,孩子既不崇拜父母,也不崇拜老師了,卻對身邊的朋友無比親近了。面對這樣的變化,父母感到無比的困惑和失落。
其實,父母對此不必焦急,這是孩子心理成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孩子到了十二、三歲,就進入青春期,在這個時期的孩子,被稱為父母孩子之間最難相處的階段。這時,孩子自信甚至自負,有很強的獨立意識 ,根本不把父母的意見放在心上。許多情況下,做父母的還不了解這些,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便想多管教,結果常常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升級。

第三方面: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過于單一。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都是用語言進行的。對話時方便快捷,但因為面對面的是自己的孩子,說起來也就不注意場合,不注意方式,這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嘮叨的感覺,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關專家曾對不同來源的溝通效果做過研究 得出來的結論是:文字效果占7%,聲音占38%,身體語言占55%。可見,語言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起作用。的確,孩子對于父母的嘮叨是極為厭煩和排斥的。但大多數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你還不做作業?“你看人家的孩子”“跟你說多少遍了,怎么還是不聽呀?” “你真是無藥可醫了” “你不快做作業我就告訴老師。” “你不好好學習,別想我給你買東西。”… …對父母的這些話,孩子會有什么反應呢?
在某所小學六年級一篇題為:《我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作文中,摘錄出下面孩子的心聲:”餐桌上有魚有肉,肚子里又饑又渴,爸媽又開始了餐桌訓話了”。“媽媽總怨我不重視考試,罵我寫字姿勢不對,訓我計算馬虎。在她眼中,我是一無是處的“。”愿爸媽臉上能有微笑,愿吃飯時大家能有個好心情。兒子我縱有千錯萬錯,但也不想一天到晚聽到的是責罵”。

(二)那么,父母 子女溝通時要注意什么呢?可以遵循四個原則,掌握五個技巧。
第一原則:理解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父母就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轉變自己的觀念 。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要積極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即使他總說得不正確,也不要急于打斷、糾正,最好是先聽孩子把話說完,然后才加以引導。
第二原則:給孩子一定的獨立自由的空間和時間。
我們平時誤認為愛就是親密無間,恨不得一天24小時將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掌握在自己的視力所及的范圍內,這樣就會使孩子失去行為的空間和心理的空間,逆反心理會增強。因此,留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和自由活動的空間,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減少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三原則:與孩子交流時,要采用藝術的表達方式。
有這樣一位媽媽,看見女兒在愁眉苦臉地讀英語,知道她剛剛開始學對英語還沒有感興趣。于是便拿起一本書對女兒說:“這里有一個故事,你聽聽。” 接著正經地朗讀道:“老鼠媽媽帶著一群小老鼠大步走過廚房地板,這時突然出現的一只貓。貓叫”喵,喵”,老鼠媽媽也回叫“喵,喵”。貓被弄糊涂了,便轉身走了。老鼠媽媽對小老鼠說:“孩子們看,我沒說錯吧?我告訴過你們,多學一種語言總是有用的”。女兒一開始沒反應,聽完便開始笑了起來。
試想,如果媽媽一開始就直接對女兒說:“你要克服困難學好英語,不要愁眉苦臉地學”。那效果會怎樣呢?
第四原則:與孩子交流要明白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個臉上長滿青春痘的男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嘲笑,感到十分痛苦。當他向媽媽哭訴時,媽媽便安慰他說:“長青春痘算什么?只要你學習好,就沒有敢瞧不起你。”然而 ,這句話被我們家長認為是鼓勵安慰的話,不僅沒有解除孩子的痛苦,反而讓他心理上又增添了新的壓力—-我的學習成績要好,不然別人會更看不起我。其實,孩子這時更需要的是媽媽一個擁抱和一句“沒事的,青春痘很快會過去的”安慰。而這位媽媽不理解這一點,產生的效果當然會適得其反了。

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
一、要調整好談話的心態
父母 首先要把和孩子溝通當作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去做,而且要時刻提醒自己:我是在跟朋友溝通。只有這樣,說話的語氣,動作、神情、態度才能平和,才能讓孩子感到輕松,沒有壓力,使孩子暢所欲言。
二、要掌握溝通的火候
孩子畢竟是孩子,鬧一些情緒是難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發脾氣時,適當地冷處理,讓孩子的脾氣發完了,冷靜下來再與其溝通。這樣做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三、要找準溝通的話題
溝通的內容以孩子感興趣的人或事為主,比如今天看了什么,聽了什么,學校里發生了什么,選擇這些作為溝通的話題,既能讓孩子有話可說,有心想談,又可以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真實的心理活動。

四、要選擇好溝通的場所和時間
要盡可能選擇較固定的、安靜的場所與孩子溝通,這樣能有效地集中孩子談話時的注意力,并讓孩子有安全感,放開膽子多說心里話。
五、要注意溝通后的跟蹤觀察
有的家長與孩子溝通后就放任不管,不注意溝通后的跟蹤觀察,就大大地降低了溝通的效果。 我們要知道,孩子受年齡、閱歷的限制,他們的認知、分析、鑒別、判斷等諸多方面能力都有限,而且不同的孩子,他們的性格、意志、品質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

經過溝通之后,孩子的表現會有所不同。父母很有必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了解孩子的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更好引導、規范孩子今后的言行,使溝通產生效果。父母與孩子溝通不是一時一次的任務,而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親子之間溝通的話題、方式、方法也需要做調整。這樣,兩代人的溝通才會更親和,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