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個過去的案例。那個案例對我的觸動在于,母親以默默的支持,陪伴孩子經(jīng)過人生很關鍵的一次考驗。
挫折和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課。在孩子的關鍵時刻,父母少護航,多托底,有助于讓孩子完整地體驗走過痛苦、戰(zhàn)勝挫折的過程,獲得心理上的成長。
一則往事
因為家庭際遇,我這些年一直反思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教訓,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并成為 心理健康公益組織“渡過”的社群負責人和陪伴者。
2020年10月3日上午,在我開車回老家探望父母的路上,一個群友不斷地給我發(fā)微信,打電話,直到我接通電話。
電話里,我感受到這個媽媽的驚慌失措。
對話內(nèi)容如下。
家長:
盛老師,我是一名群里的媽媽,因為孩子生病的事情,在“渡過”的家長群學習了很久。孩子慢慢恢復了,我也就不怎么發(fā)言了。現(xiàn)在孩子的病又復發(fā)了,怎么辦??
我 :
怎么了?你具體說說?
家長:
孩子真的不容易,XX大學(注:國內(nèi)TOP5名校)讀書時發(fā)病,邊治療邊學習,好不容易大學畢業(yè),成績優(yōu)秀,還獲得學校的保研資格。
沒想到這個節(jié)骨眼出問題了。她一直心心念念考北京某大學的研究生(注:國內(nèi)TOP2名校),卻不知道怎么回事,報名沒報進去,很受傷。
孩子不吃飯,關在屋里,不去辦理研究生入學手續(xù),就想去國外讀研,怎么勸都沒有用。
國外疫情這么嚴重,怎么辦?
這幾年,我接觸過大量有過心理創(chuàng)傷和情緒障礙的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
哪怕是已經(jīng)逐步走入正軌的孩子,在受到某些刺激時又發(fā)生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誘發(fā)病情復發(fā),并不是個案。
因此,我很理解這個媽媽的焦慮。
思考一番之后,我和這個家長繼續(xù)開始對話。
我 :要是你受到這種打擊,你會不會很難受?
家長:肯定會!
我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難受多久?
家長:(遲疑)至少幾天吧!
我 :我也差不多。
我 : 你覺得孩子現(xiàn)在最好的選擇是什么?
家長:保研了,就繼續(xù)上吧!她現(xiàn)在的學校也只是比她想去的學校名氣差一點點,挺不錯的!
我 :我也同意你的觀點,讀保研的學校挺好的。保研入學手續(xù)的截止日期是哪天?
家長:10月19日。
我 :
我給你兩個建議。
第一,孩子遇到這種打擊,短時間過不了心理的坎,很正常。
你現(xiàn)在去勸她,說不定更刺激她,所以建議你暫時別去打攪孩子,讓她自己釋放情緒,平靜下來。
第二,父母該幫的忙還得幫,晚一點再說。要是有用的話,3天也夠了。
所以,我建議你在10月15日左右才去和孩子聊聊她的選擇,心平氣和地溝通。然后,無論她怎么選擇,都尊重她的意見。
現(xiàn)在,你就安心過日子,別著急,天還沒塌!留一點時間讓孩子消化情緒。
通話到此為止。隨后,我們沒有進一步的交流和接觸。
10月16日,我意外地接到這個媽媽的電話,是充滿喜悅和感激的。
家長:盛老師,謝謝你了!
我 :怎么了?
家長:
昨天晚上,正好是15號了,我去和丫頭聊聊她到底打算怎么辦,她卻平靜地告訴我,她已經(jīng)去學校辦理了入學手續(xù)了。我很高興!她就在母校讀研挺好,做得很對!
我 :
我為你們感到高興。
但我建議你的喜悅不要表現(xiàn)得過于強烈,不要用力過猛,那會使孩子覺得你特別在意她的選擇,產(chǎn)生心理波動。
而且,對于孩子,重要的不是她“做了正確的決定”,而是她“勇敢地做出了決定”。太關注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就會畏手畏腳,徒增內(nèi)耗。
很多時候,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面臨一些艱難時刻。在這個時候,“敢于做出決定”,比“做對選擇”,價值更大。
因此,對于這些處在十字路口的孩子,無論他們選擇了什么,只要是在底線之上,我們都應該為他們感到高興,并鼓勵他們沿著選擇的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
兩點啟示
一年多過去了,我時不時會回想到這個往事給我的啟示。
第一點啟示,孩子有麻煩,父母要克制住“護航”的沖動,學會延遲出手幫忙。
可憐天下父母心,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彎路,少受痛苦,能有平安幸福的人生。
所以,我很理解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隨時出手幫忙的沖動。
但是,在這種時候,家長延遲出手,好過沒有任何準備的隨時干預沖動和太頻繁的干預。
這就可能給孩子一些機會,獨立體驗痛苦、戰(zhàn)勝痛苦、走出低谷的機會。
一次這樣的考驗,只要孩子熬過去了,心理素質(zhì)就會躍上一個臺階。
因為,一個人一輩子銘心刻骨的記憶,也許只有那么少數(shù)幾次。
一個深刻的成功戰(zhàn)勝挫折的經(jīng)驗,可以幫助我們度過很多人生的至暗時刻。
心理學有一個詞匯,未完成事件。
有的時候,孩子對于戰(zhàn)勝困難也許有了模糊的方向,只是需要時間和沉淀強化這種方向,一旦時機到了,他們也能走出勇敢的決定,并獲得心理上的成長。
如同本案例中女孩的際遇。
但假設,這一次,孩子在媽媽的影響下,很早就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那么,她這次的心理體驗,就又是一次心理成長的“未完成事件”。
第二點啟示,對于有心理創(chuàng)傷的孩子,父母的托底,具有巨大的價值。
回到這個案例,我讓這個媽媽關注10月16日這個時間節(jié)點,是因為以我的經(jīng)驗,三天時間足以讓孩子和父母做出冷靜的思考,然后做出決定。
從10月3日到16日的這兩個星期,即使父母不去勸說孩子,他們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觀察孩子的情緒波動,準備尋找合適的干預時機。
比如,梳理孩子的過往經(jīng)歷,總結出有價值的經(jīng)驗和線索,適當?shù)毓膭詈⒆印?/p>
比如,幫孩子守住時間的窗口,盡量為他們留住珍貴的機會。
這些,都是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
在這段時間里,如果當孩子開始穩(wěn)住心神,向父母進行溝通或尋求幫助時,試想一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父母早有準備,拿出合理的方案,并很契合孩子的思考方向,更加堅定了孩子的信心。
第二種情況,父母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思維混亂,進退失據(jù),給的建議甚至和孩子的完全相反。
那么,第一種情況,很可能給孩子帶來的,是愛的力量,是信任,是勇氣。
相反,第二種情況,很可能給孩子帶來的是失望、傷害、不信任。
我們當然希望看到第一種情況。
這就是托底的價值!
一則寓言
下面是我很多年前在一個讀物上看到的文章,大概率是《讀者》,記不太清楚了。
文章大概意思如下:
有一個人過得非常不順,顛沛流離,痛不欲生,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泥濘的路上。
他回望一下走過的道路,泥濘的路上只有一雙形單影只的背影,以及一行孤單的腳印。
他憤憤不平地罵道:上帝啊,我一直都在向你祈禱,希望得到你的幫助。
但是,在我最艱難的時候,怎么只有我一個人孤獨地走?
耳旁傳來一聲溫和的聲音:孩子,當你只看到一雙腳印的時候,那是我托著你在走!
在孩子的至暗時刻,我們父母也許可以默默地當好為孩子托底的“上帝”。

網(wǎng)絡圖片
八字建議
這幾年,我漸漸地接觸到上萬有過心理創(chuàng)傷的孩子及其家庭,深刻地體驗到孩子們的茫然、痛苦、無助。
這時,我很擔心家長們魯莽而武斷的判斷、毛毛躁躁的介入,會加劇孩子的身心痛苦。
同時,我也擔心父母們的焦慮、驚慌失措、進退失據(jù),會使得他們失去托底的力量,使孩子們失去他們最后的心靈避難所——家庭!
這幾年,我在自己管理的“渡過”社群苦口婆心地給家長提過八個字的建議:
——“不求不助,有求必應”。
不求不助。
父母少一些隨時糾偏的護航思維,多給孩子一些自我調(diào)整情緒和認知、自我成長的空間和機會。
有求必應。
父母多琢磨孩子的情況,積累知識,尋找方向。
在孩子開口的時候,父母隨時能給孩子給予情感上的支持以及方向上的指導,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力量。
面對眾多在青春期痛苦掙扎的孩子,我真摯地希望,父母們能以自己的心理能量和人生智慧,成為孩子們走出低谷的定心丸。
人生是一場磨礪,一場修行,對青春期的孩子是,對孩子的父母亦是。
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