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父母最頭疼的問題是什么呢?一般來我辦公室的,很多父母反應,自己家孩子學習就像是跟別人學的一樣,你催一催,他動一動,你如果不催,他就當做看不到自己的作業。更有甚者,作業能拖就拖,實在拖不下去就應付一下。
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學習是為了他人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3種原因:
1、父母干涉太多,孩子失去自主權。
對于孩子學什么,怎么學,很多父母都能算得上半個專家,但是孩子喜不喜歡,要不要學,很多父母是從來不問孩子的,往往是自己認為好,就一定要孩子學。
這還不算什么,對于孩子的作業,父母幾乎是從幼兒園開始,就開始成為孩子寫作業的幫手。那個時候是抱怨老師讓孩子弄得太復雜,孩子做不了。等到了小學是老師留的作業太多,怕孩子睡得晚,所以只好捉刀代筆。父母幫忙得越多,孩子越覺得這不就是你的事兒嗎?我那么費勁干嘛?
學習本來就是孩子的事情,寫作業也是孩子的責任。當父母把責任接過來的時候,孩子真的不太清楚,這到底應該誰做,久而久之就認為這是父母的事情了。
2、父母過于重視學習,權責不清。
父母對于孩子成績的重視幾乎是超越一切的,有5分鐘的空閑時間,寧愿讓孩子坐在書桌前發呆,也不會讓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小孩,當他想收拾一下自己書桌的時候,媽媽說:你看書吧!我來。當孩子想整理一下房間的時候,媽媽又說:你弄不好,我來就行,你就負責好好學習就行。
在父母眼里好像孩子除了學習就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
還有一些父母,為了孩子全職在家,全身心地投入到養娃的行業中,一切為了孩子。可當父母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孩子的時候,自己內心的期待就會無限放大,孩子承受不了這樣期待的時候,難免會自暴自棄,甚至以不學來報復父母。因為在他看來父母就喜歡愛學習的孩子,根本不愛自己,那么自己干嘛還要那么努力去做別人喜歡的事情呢?
3、孩子壓力過重,失去興趣
其實對于學習,在我沒有孩子的時候,我一直認為這是一件快樂又容易的事情,因為只要找到方法,付出努力就可以了。但是當我家孩子上了學之后,我突然發現,這件事情其實挺難的!
最難的地方在于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已經開始承受壓力,學不好家人會責備他,老師會疏遠他,小朋友會孤立他,但凡是有點自尊心的孩子都會因為入學的不適應而導致信心下降!
孩子壓力越大,對于學習的專注度,學習能力就會跟著下降,他越學不好就會越沒有信心,最終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而導致這一切的是社會,家庭,學校共同的責任,我們被社會焦慮裹挾,不停地向孩子施壓,孩子承受不了,形成習得性無助,自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面對孩子這樣的狀況,我們要如何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呢?
1、給孩子選擇權,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我小時候奶奶曾經跟我說過牛不喝水,不要強摁頭。我們可以把牛帶到河邊,卻無法強迫他們喝水。對于孩子的學習也很類似,雖然我們看似強迫成功,孩子卻以磨蹭,拖延等行為在消極反抗,或者直接是明目張膽地反抗。
這是因為人類天生有一種欲求,那就是“自主權”,人都希望自己進行選擇,自己作為主體采取行動。自主性與我們的動力,幸福感緊密相連,而且他發揮的作用遠超我們的想象。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戴安娜·科爾德巴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馬克·雷巴對孩子做選擇時的感覺做過實驗。他們召集了72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給他們玩一種科幻主題的計算機數學游戲。
心理學家讓一部分學生自由命名宇宙飛船的名字,并可以從4個角色頭像中選擇一個代表自己。其他的學生同樣玩這個游戲,但是宇宙飛船的名字和角色頭像都是電腦預先設置好的,他們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結果顯示,自己選擇頭像和飛船名字的學生,更喜歡這個游戲,甚至休息時間也不愿意離開電腦。不僅如此,在后來進行的數學考試中,這些學生的成績也要高一些。由此可見,即使孩子選擇的對象和學習的內容毫無關系,只要給他們自由選擇的“感覺”,就能極大地滿足他們對“自主權”的欲求,從而提高學習動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所以面對孩子,我們不能完全放手,尤其是那些根本不會給自己制定學習計劃的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協商一起制定計劃,然后讓孩子選擇什么時候開始執行,先執行那一項。
我曾經非常簡單粗暴地使用過這個方法,拿出語文和數學作業,讓寶貝們自己先做那一項,就這么點選擇的權利,也比強迫他們先做語文再做數學的積極性要高很多。
2、相信孩子,持續地贊揚孩子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是村子里公認的壞小孩,母牛走失了,樹被砍到了,每個人都認定是他做的,甚至他的父親和哥哥都認為他很壞。拿破侖.希爾覺得大家都認為他是壞孩子,那他一定也就是了,所以他變本加厲地做著讓人討厭的事情。
后來,他的父親再婚了。當父親帶著繼母介紹家人的時候,在看到拿破侖.希爾時,他對自己的新婚妻子說道。說“這是家里最壞的孩子。”
繼母微笑著的看著像標槍一樣站得筆直,雙手交叉在胸前,冷漠的瞪著自己的拿破侖.希爾,溫柔的把她的手放在希爾的肩上說:“不,在我看來,他是全家最聰明的孩子,只是我們沒有把他的優秀品質誘導出來!”
多年后拿破侖希爾在自己的書《人人都能成功》中詳細地描述了繼母和他的相處方式,并且說:“正是繼母對他的肯定和信任,才讓他不停的向著繼母期望的樣子去做一個好孩子,這才有了現在的拿破侖.希爾。”
面對孩子成績差,不想上學,很多父母都期待靈丹妙藥,其實他們的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是前進三步后退兩步的一個過程,這其中需要父母持續的關注和鼓勵,才能推著孩子逐漸走入校門,恢復學習的自信。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在看不到孩子優點的時候,從細微中入手,持續的去發現孩子積極努力的那一面,并且及時的說出來!
3、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我看過一個視頻,幼兒園老師布置關于航天的作業,有家長直接跟孩子一起做了一個長征九號火箭,而拍視頻的家長看著自己讓孩子用油畫棒在A4紙上畫的簡單的一幅畫,不停的說:“真是太卷了!”
一個幼兒園的作業足以讓父母們懷疑人生。
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們很難不被裹挾努力向前走,只是當我們焦慮,想要卷的時候,不妨回憶一下自己幼年的時期,再看看現在的孩子,盡量平復自己的情緒,不要給孩子有那么多的壓力。
很多時候當父母不焦慮,不期待的時候,孩子壓力變小,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動機反而開始變強。尤其是對于那些高期待的孩子,他本身對自己要求就很高,父母如果再次加壓,孩子很容易接受不了,一旦父母放棄施壓,孩子就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壓力點,提高學習效率。
以上方法和觀點都是基于我工作時遇到的孩子的積累,這類孩子大部分都屬于高期待的孩子,他們本身對自己要求高,再加上外在壓力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如果孩子一直就比較愛玩而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從孩子的性格、學習方法等方面去考慮問題的原因和找尋解決方式。
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孩子,就會有超過一千種的方法,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不要對號入座,而是根據自己孩子性格和自己養育的風格,選擇性使用方法,或者把方法變成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