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參加愛琴杯比賽很多孩子的表演,對大提琴似乎有了另一種認識,這篇文章寫給剛剛學習大提琴或是準備學習大提琴的孩子家長,從一個琴童家長的角度談談孩子學習大提琴應該繞過的誤區。
?
▼
?
一、學琴是件苦差事,家長在孩子學琴之前應該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尤其是剛開始學琴的孩子,短暫的好奇心一過,孩子就要面對每天枯燥的練琴,這期間,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長都是一種巨大的折磨,在物質極大豐富(誘惑無處不在)的今天,孩子在學琴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從沒有過的“摧殘”,其實這也是和人性的弱點作戰的一個過程,走過這段痛苦的時期,孩子會從學琴的過程中收獲很多。
▼
?
二、能在大賽中排名第一的孩子,絕大多數具備了天分與努力,而更多的普通孩子們,能走上一條正確的學琴之路對日后順利發展至關重要。
怎樣學琴是正確的,我個人認為:老師很重要。在孩子啟蒙階段,一位受過嚴格正規專業訓練、有責任心的老師,可以耐心的和孩子交流,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基本方法,不急功近利。當然,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都很不錯,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遇見這樣的老師。不是專業學校的老師,也有很不錯的,這需要家長認真辨別,深入的了解本地區大提琴的基本情況,多做功課,就可以少走彎路。
扎實的基本功很重要,初學時,進度過快未必是好事,家長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當然,需要對老師充分的信任和了解,才能做到。“快和慢”在孩子漫長的學琴過程中,都是一個相對的過程,基本功扎實了,只要孩子努力,會走的越來越快,越來越穩。
▼
?
三、有條件最好讓自己孩子多和學音樂的孩子交流,比如和別的孩子練習重奏,比如參加兒童交響樂團,讓孩子自己喜歡音樂是每一個學琴家長最終應該達到的目標,愛好是最好的動力。枯燥的漫無目的的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對大提琴的厭惡情緒,當家長威嚴不在的時候,也就是孩子放棄音樂的時候,給的壓力越大,反彈也越大。所以在某一個時間段家長是需要給孩子一些壓力的,但應該在家長有計劃的引導下,讓孩子逐漸喜歡音樂。
▼
?
四、學琴需要一些功利性。看了很多報道,批評我這種觀點,我不以為然。我覺得在孩子枯燥的學琴過程中,需要一些功利性,如果從單純素質教育出發,或是家長希望給孩子一點愛好,我覺得孩子很難堅持下來。如果單純只為愛好和素質教育,我甚至覺得學習大提琴一點必要也沒有,學鋼琴多好,老師好找,固定音高的樂器,最初學起來對孩子來說也算簡單,增加音樂修養,鋼琴已經足夠了,何必去學大提琴?學琴的過程,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精神上,家長和孩子都付出很多,如果沒有絲毫的功利性,孩子和家長很容易找到放棄的理由,因為功利性,有目標,才可以讓孩子走的更遠。
我指的功利性不只是專業的音樂院校,比如,小升初。比如高考加分。比如,參加交響樂團可以出國演出,讓孩子多見見世面。其實這樣的目標也許是水中月鏡中花,但是至少在困難的時候安慰自己未來是光明的。其實即便以后孩子沒有達到我們家長夢想的目標,但是回頭看,你會覺得孩子在學琴的過程中收獲很多,而且堅持的時間越久,收獲越大,所以,我個人覺得,家長有些功利性會讓孩子走的更遠一些,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堅持不下去,而是家長先認放棄了。
▼
?
五、有些老師不主張孩子參加比賽或是考級,而是希望孩子安靜的練習,最終有一個爆發。這樣的老師我聽說過很多,也許因為現在的很多考級和比賽往往是金錢的犧牲品,交錢就有成績,交錢無論拉的怎樣,只要磕磕絆絆的把曲子拉出來,就會讓你過。我承認這樣的比賽和考級并不稀奇,而且很普遍,但是,并不是說所有的比賽和考級都是這樣。中央音樂學院的考級也是很正規的考試。
準備比賽的過程是辛苦的,對老師和孩子都是一個考驗,在學琴的過程中,孩子需要通過比賽的準備過程,在老師細致有效的指導下,對所拉曲子有一個深刻的了解,無論拉琴音樂性還是技巧都可以在準備和參加比賽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參加這樣的比賽,可以在和同齡人的交流、溝通、學習、欣賞中,得到更多的收獲,遠比孩子在家看馬友友王健這些大師表演學到的更多。所以,我覺得適當的參加專業的大提琴比賽,對孩子學習大提琴培養孩子對大提琴的愛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
(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