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叛逆的過程。當孩子叛逆過程中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產生難以忍受的情緒,要么是想逃離引發這種情緒的問題,要么就是瘋狂地發泄這種情感。不管哪一種,都不是好的選擇。
此時,作為父母要以孩子的情感體驗為抓手,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通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給予孩子正面引領,讓孩子建立應對這些問題的能力。
01
情感和知識動力模型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比昂認為:人的情感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可以忍受的α元素,一種是不可忍受的β元素,將β元素轉換成α元素的功能是α功能。孩子成長初期不具備α功能。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β元素投射的第一選擇,如果父母不能涵容孩子的β情感,不能幫助孩子正面解決問題,那么極有可能在錯誤的情感體驗下醞釀出錯誤的知識,孩子的某個成長點就會跑偏。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父母是孩子的涵容者,孩子是被涵容者。在愛與被愛的交互中,父母應當以孩子的情緒體驗為抓手,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為指引,幫助孩子建立能夠應對所定義的情感的知識,形成強大且正面的α功能。這才是智慧的父母要做的事情。
02
正面的知識傳遞,應對無法忍受的β情感
首先我們來看情感和知識動力模型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心智模式。
案例1:
假設你的孩子站在大馬路上,看到川流不息的來回的汽車,驚嚇不已、嚎啕大哭,他自己不敢走上前去,他跑到你的跟前,你對孩子說有媽媽在,或有爸爸在,別怕。然后你牽著他走過了馬路,這也是一種涵容。
你克服了自己的煩躁,接納了孩子的β元素,沮喪也好、恐懼也好,你涵容下來了。
但是,孩子下次再過馬路呢?他仍然不敢走過去,他會馬上走到你身邊,不敢邁出那一步。他面對馬路的恐懼和害怕是沒有被自己確認的情感。
如果你是另外的一種做法:當孩子恐懼和害怕地跑到你身邊時,你說:孩子別怕,來,我帶著你一起過馬路。看清面前的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注意這邊的車,注意同向的人……如果一次不行,你第二次再帶著他走、甚至第三次、第四次。
他得到一次又一次鍛煉,他開始定義他過馬路的時候的恐懼來源是怎么回事,他逐漸能夠獨自應對過馬路這件事情。
這個時候他有了過馬路的知識,原本由于害怕過馬路而產生的不能定義的、無處安放的、無法應對的β元素就轉變成了可定義、可安放、可應對的α元素了。
而如果始終沒有過馬路的知識,孩子會逃避過馬路,希望這條馬路不在他的世界里,只要看不見這條馬路,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感。可假設他時刻身處在這樣的馬路中間,而他始終沒有定義對過馬路的恐懼,他無處可逃,會崩潰。
這就是情感和知識動力模型。父母觀察到孩子的β元素,以此為抓手,找到引起孩子β元素的事物,定義β元素性質,并且引領孩子一起建立應對事物的知識,最終讓孩子有能力獨自應對這樣的情感和事物。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3
錯誤的情感體驗,建立錯誤的知識狀態
當孩子觸碰某件事情,有了情感體驗,父母有意或無意的態度,對孩子的α功能建立有著方向性的引領作用。我們都希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建立積極的α功能。
案例2:
我兒子2到3歲的時候,找媽媽要糖吃,被媽媽拒絕了,可是轉身就告訴我說媽媽同意了。我知道他在撒謊,但當時覺得他很可愛,就同意了。
孩子本來的β情緒是被媽媽拒絕的沮喪,可是到我這里,他耍了個小聰明撒了謊,本來令人沮喪的事情得到我的贊許,他能夠感受到我的贊許,受到了某種程度的鼓勵。
這是他第一次定義沮喪,當要求一件事得不到滿足時,會感到沮喪,但是可以采用撒謊的方式讓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
此后在他成長過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嘗試用撒謊的詭計,并且大多數都成功的時候,他形成自己的定義:當一件事不能實現,感到沮喪時,可以通過詭計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因此我兒子從小長到大,詭計連篇,把他媽媽騙得一愣一愣的。
隨著他長大,我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可這時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知識,當一個錯誤的心智模型形成后,若要改變它非常艱難,可能要花十倍、二十倍、三十倍的代價。
孩子心智模型的形成和他的情感體驗緊密關聯。一個錯誤的心智模型在父親模糊的態度中逐漸形成。所以在情感知識動力模型中最關鍵的在于:當孩子產生情感體驗時,父母要明確內心想傳遞什么樣的知識(知識包含心理模型、行為模型、思維方式,不是僅僅講道理)。
案例3:
假如你的孩子上小學時,他做了個惡作劇,惡搞自己的同學,他非常開心,回到家喜滋滋地告訴你。你會覺得他聰明加以贊許嗎?
如果這也是一個β元素的話,你有非常好的機會告訴他,這個惡作劇是怎樣的,是什么引發的快感,會帶來哪些后果,是否還要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感到快樂。他確實感受到快樂,那你就要替他重新定義快樂,讓孩子對于“獲得快樂”的事物有正確的認識。
觀察孩子的喜怒哀樂,他觸碰某個事物,引起某種情緒,這是直感。在這過程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有危害的,該如何去傳遞知識?
在情感和知識動力系統中不僅有情感,還有知識。我們所有情緒都是來源于某種事物,不僅僅是去體驗喜怒哀樂,更要去定義和認識真正的喜怒哀樂應該是什么樣的,這才是父母能夠給到孩子的知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04
無意識運用情感和知識動力模型是常態
其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已經在運用情感知識動力模型來影響孩子的α功能的建立。只不過這種影響大多是無意識的。
小時候,父母不讓我們吃魚籽,告訴我們吃了魚籽會變啞巴、腦子會變笨。因為恐懼,我們從小就不敢吃魚籽。
長大后我們知道,因為魚籽里有激素,這種激素不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父母用了一種恐嚇的形式,來糾正我們不好的行為。這也是情感和知識動力模型,只不過這個知識是錯誤的。不是不能用,而是作為父母必須要清楚,這是因為你自己沒有這樣的知識,才采用的一種方式。
還有的時候,父母無意識的傳遞三觀,有的時候傳遞的是積極的,有的時候傳遞消極的,至于傳遞了什么,可能自己也沒意識到。只不過等孩子長大了,突然發現了孩子的某種心智模型,才知道種子很早就埋下了。
當然也有完全積極的父母,作為一個全面的涵容者,引領孩子的健康成長。
而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都一直在學習探索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了解情感和知識動力模型就有了教育的抓手和方向。
05
有意識運用情感和知識動力模型是方向
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育兒知識都在講的,父母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就是涵容的心智能力。溝通也好、情緒管理也好,每一招每一術都來源于涵容的能力。父母必定是基于涵容的心智能力,通過情感動力模型引導孩子。
沒有涵容能力,就沒有這個方向。
沒有情感動力模型,就沒有處理問題的抓手。
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是否是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關鍵要看父母是否能理解孩子的特殊情感,是否了解他面臨的環境。如果不能,那些所謂的招術都只是隔靴搔癢,對別人的孩子有用,對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有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案例4:
有個厭學的孩子,他父親為了讓孩子體會生活的艱辛和讀書的幸福,讓孩子假期到工地搬磚,這是很辛苦的活。最終孩子大徹大悟,回去認真學習。這位父親成功了,但這一招對大部分厭學的小孩都沒用。
而很多父母到處去尋找這種招式,試一下無用,試兩下無用,試三下無用。最終自己也崩潰了,心靈破碎。父母費盡心力,可孩子依然不懂事!
原因就在于父母涵容的心智能力。
這個時候再理解進與退的智慧:
退,是退回去接納他,看到孩子自己定義的情感和事件。
進,是上前一步去轉化,去交付,制造機會點讓孩子能按照期望的方向去行動。
最健康的、最幸福的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就是這樣培育起來的,在涵容與被涵容中交互,以情感為抓手幫助孩子建立知識的動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