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究竟是他的動力還是能力哪些方面出現了問題呢?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其實是兩者都出現了問題,動力解決的是孩子學習積極性的問題,能力解決的是孩子學習效率問題,兩者缺一不可。”
一輛精銳的跑車,每小時能跑300或者400公里,這是它的能力極限。如果這輛車缺了一樣東西,它就1公里也走不了,你猜是什么?對,是燃油。所以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或者在成長過程當中,如果缺少了動力,就要給孩子“加油”。否則即使有跑得快的能力沒有動力驅動力也會望塵莫及。
我有一個朋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醫科大學畢業;二兒子,現在上初中,學習成績遠沒有哥哥好,媽媽的觀點是遺傳基因決定了孩子學習是否愛學習,也就是學習動力不足。我們大家都去過動物園海洋館,如果馴獸師一直給海豚、海獅、海豹瘋狂投食,當馴獸師再拿食物來引誘它們的時候,它們會無動于衷,這就是現在孩子關于學習動力的現狀,物質生活太豐盈,導致孩子沒有驅動力去實現愿望或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是唾手可得。
第一個問題:解決孩子自我提升的意愿。
小編建議:家長一方面可以少說多做。俞敏洪認為: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來自父母自身的各種行為,一定不是依賴說教。俞敏洪講到他的經歷,當他看到父母為了讓他繼續求學,無論刮風下雨辛勤勞作的事實時,俞敏洪的內心受到極大觸動,自己下決心要發奮努力,心里是這樣想的,他也通過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毫不吝惜得夸獎孩子。三句話的口頭禪,拉滿孩子的內驅力,如果想要培養孩子自主感,就可以說“這事你來定,媽媽聽你的”;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的勝任力,就可以說“哇塞,這件事情是因為你不斷嘗試不斷嘗試,你做到了”;如果想要培養孩子被需要感,就可以說“媽媽或爸爸怎么這么好的運氣,能生下你這么棒的孩子”。
第二個問題:讓孩子認知上有所改變。
小編建議:其一增長見識。可以每天堅持看半小時紀錄片,如講述跨越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國的時代歷史的《河西走廊》;以講述建筑為主要脈絡,但并不限于建筑本身的《故宮100》;《蘇東坡》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方位講述他的故事……
其二是提升運動能力。健康的身體是孩子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孩子能自我控制,自我驅動,會大大提升對自我的認知。同時建議挑選短期內能上手的運動,如游泳、輪滑、拳擊、攀巖、跳繩等,其三成績提升。孩子需要花90%的時間可以在假期幫助孩子修復學習中的漏洞,可以放在開學前一周用來預習課本第一單元。
第三個是解決孩子情感上的附屬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父母親與孩子建立情感交流“聯接”的過程,就是原生家庭給孩子注入精神能量的過程。孩子在家庭中最大的心靈渴望是建立和父母的情感聯接,需要充分感受“我們是一起的”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