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作業就被熊孩子整崩潰的你,還好嗎?

朋友小穎是一個五歲男孩的媽媽,最近她一直跟我抱怨,說孩子每天放學從不主動寫作業,一催他就直接哭鬧發脾氣,每次寫作業就像是一場戰爭,讓她很是崩潰。
那天小穎看到孩子看電視就有點不高興,催他去寫作業,沒想到他卻義正言辭的說:“我就想看動畫片!寫完作業就沒時間看了!”聽到這話,小穎一下子火冒三丈:“天天就知道看動畫片!今天必須先把作業寫了!否則以后再也不許看電視了!”
于是孩子崩潰大哭,不得不去寫作業,接下來的事情你應該已經猜到了,必定是一場雞飛狗跳的寫作業戰場。說到這里,小穎又生氣又悔恨,想要孩子主動去完成作業怎么就這么難呢?搞得自己和孩子又痛苦又崩潰,但是面對這樣的惡性循環卻又很無奈,不知道該怎么辦。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經常因為寫作業鬧情緒?你是不是也感到很頭疼,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我最近看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正好可以幫你解決這些困惑。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提到:
孩子不合作、哭鬧,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
作為“情感引導式教育”的兒童教育專家,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情感引導”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孩子學會了情感表達,就不會再用發脾氣、哭鬧來解決問題了。
那么怎么做可以讓孩子不哭不鬧,主動的去寫作業呢?我整理了情感引導的3個關鍵步驟,一步步告訴你具體應該怎么做。
一、提前計劃和約定
首先來說說第一步——提前計劃和約定,就是要提前告訴孩子,在特定的情況下,會發生什么,以及你對他的要求是什么。這樣孩子就有可能在心里有個預期,知道在什么時候自己應該做什么。

比如前面說的這個事情,開始的時候,小穎讓孩子先去寫作業,可是孩子卻想著先看會兒動畫片,就是因為小穎沒有提前跟孩子做好計劃和約定,才導致后面孩子不配合、鬧情緒的一系列狀況。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提前先跟孩子一起做好計劃和約定。
比如與孩子約定好,以后放學回來第一件事是先寫作業,在幾點前提前完成作業,就可以看幾分鐘的動畫片,具體看多長時間也跟孩子提前約定好,幾點之后完成作業又會怎么安排等等。
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以及自己應該怎么做。剛開始孩子可能不會主動去遵守,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幫助孩子慢慢的養成習慣。
二、冷靜觀察、判斷孩子的需要
與孩子提前約定好計劃之后,接下來需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比如觀察孩子在什么情況下最容易煩躁、憤怒和不滿,什么事情最讓他感到沮喪或情緒激動。
從而了解孩子的需要,比如他是不是累了?餓了?或者太過興奮了?因為孩子之所以有不好的情緒或行為,大多都是因為這些最基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上面說到小穎讓孩子寫作業,孩子卻非要看動畫片,還說先寫作業的話就沒有時間看動畫片了,小穎聽了覺得孩子是在強詞奪理,于是更加火冒三丈。
很多時候,大人由于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并沒有保持足夠的冷靜去對待自己的孩子。更沒有去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孩子覺得不被理解,從而感到不滿和憤怒,才開始情緒激動,哭鬧、發脾氣。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你要讓自己先冷靜下來,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然后仔細觀察一下孩子是不是累了,哪兒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給與孩子相應的安慰和幫助,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和需求。
如果孩子還是堅持說就是想要看動畫片,那么可以按照之前的計劃和約定,提醒孩子堅持這樣做的后果,從而引導孩子并讓他做出自己的選擇。
三、理解和同情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感到不滿、憤怒情緒激動的時候,他最需要的是你接受并回應他的感受。很多時候你自己或許也在因為孩子的不合作而鬧情緒。
但是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作為孩子的情感引導者,你都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

小穎的兒子因為自己的心思不被理解,而憤怒大哭的時候,小穎不但沒有給予同情和安慰,反而威脅孩子說如果不先寫作業以后就不允許看動畫片,孩子感受到了無法接受的懲罰和打擊,于是情緒變得更加激動,哭鬧的更厲害。
接下來的寫作業過程怎么可能靜下心來專注的去完成呢?
當孩子說就想先看動畫片,如果先寫作業就沒時間看了,其實他真正想表達的是擔心沒有時間看電視,或者他只是想要媽媽同情或安慰一下就好。
這個時候,你可以承認并接受他的情緒:“我知道因為媽媽不讓你看電視,你現在很生媽媽的氣,感到很憤怒也很傷心,媽媽很抱歉剛才對你那么兇,你現在感覺怎么樣?”然后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并引導孩子接下來應該怎么做。
孩子的情緒和小心思得到了媽媽的理解和滿足,就會更多的感受到被愛,而不是被控制和否定,從而從消極的情緒中恢復過來,然后就會更愿意配合與媽媽的約定,去主動完成作業。
總結:
孩子之所以一寫作業就鬧脾氣,根本原因在于家長沒有從小讓孩子學會正確的方式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應該提前與孩子做好約定和計劃,其次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冷靜觀察、判斷孩子的需求,最后理解和同情孩子的感受,從而引導孩子接下來應該怎么做。
通過上面3個步驟,孩子就會知道什么情況下該怎么做,即使遇到情緒不好的時候,也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加上媽媽的理解和同情,孩子便能夠更快的從消極的情緒中恢復過來,從而更好的與媽媽進行溝通,增加親子感情。孩子感受到了更多的愛和理解,也就更愿意去配合與媽媽的約定,更主動的去完成作業。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有耳目一新的教育觀念,也有切實可行的實踐案例,作者提出的情感引導的方法,相信可以幫助你解決很多困惑。
這本書推薦給小穎,也推薦給面對孩子的問題同樣崩潰的媽媽們。
我是索菲,關注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