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手機越來越依賴,不想寫作業,就想玩手機。
家里人期待我能搞好他的作業和學習,所以我也不能陪他好好玩,無法平衡。
孩子學習也搞不好,有情緒,內心有想要逃離的感受。
——
其實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什么樣的感受呢?
孩子不做作業時,我們低價值感的感受:
我不是一個好的媽媽。
家里人都期待你搞好他的作業和學習,如果搞不好,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
或者孩子如果成績不好,班主任怎么看你,老師怎么看,其他家長怎么看,同事朋友怎么看你?你過得了心里的這個關嗎?
在成長的過程中,透過孩子或者其他問題,被勾起來的內在的感受和感覺,我們需要去品嘗、去體驗、不逃離。
當我們真正地品嘗它、體驗它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感受、感覺,只是內在的一個負荷,只是成長過程中積壓的負荷、壓抑的需求和情緒,或者是一些限制性的幼兒決斷所致,僅此而已。
它在我們的內在變成負荷,就像一個個情緒結,是情緒的垃圾,其實就是一口氣。
在那一刻,我們要真正的感受、感覺氣的鼓蕩和氣結,真的去品嘗、去體驗。
生命是用來體驗的,之所以想要逃,是因為痛苦的感受和內在有壓抑的情緒。而這些情緒背后,是有渴求的、有需求的。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無法為自己負起責任,也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或者我們都不想為自己負責,所以,當我們真正去品嘗這些感受、感覺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只是一個氣結而已。
你需要把初級班所學到的“痛與苦的分離”,真正的用上,去品嘗體驗它。
最重要的是調整我們的態度,不抗拒、不逃離、不成立,真正的定在那一刻的感受感覺里,觀察在那一刻身體發生了什么,情緒發生了什么,呼吸發生了什么,定在那個發生里。
在情緒里找到氣節所在的位置,去觀察、品嘗、體驗、享受。
你會發現你承受不了的感受、感覺,只是一個幻相而已,它會過去,會流通。
所以孩子玩手機、不上學、不上輔導班,這些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我們在那一刻能不能依然安好,用情志平衡的狀態去陪伴孩子,把愛給到孩子。
能不能把觀點和經驗當成資源分享給孩子,在當下依然保持和孩子的連接,用愛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或許在那一刻,孩子就開始改變。
最重要的不是試圖去改變孩子,而是去接納他。孩子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互動無效的模式,各種各樣的負荷、體驗,無效的信念、無效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
想要去影響孩子,這是一個大工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得到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想影響孩子,能不能做到改變的三個前提條件:
第一、是接納孩子。
接納是改變的開始。接納他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如實如是地接納他,他有他的思想、情緒、觀點、生活方式、和自己的生命。
第二、是通過跟隨而帶領孩子。
在跟隨的過程中認同孩子、欣賞孩子、陪伴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溫暖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孩子的生命就流動了。
孩子在那一刻被愛感動了,內在力量升起了,他才愿意松動,才愿意去探索自己,探索世界,才有動力往下走,有動力協調調整。
第三、是尊重而不放縱,關懷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導。
真正關懷這個生命,而不止是關心他的成績??赡艹煽兪歉改赶胍?,并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真正去關心在成績的背后,他還想要什么?
我在完形陪伴這么多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在意他的成績,只不過孩子的出發點跟我們大人不一樣。
很多孩子是透過學習探索世界,探索生命,通過成績活出他想要的人生,創造精彩。對他來說,學習啊考試啊成績啊,就是一個體驗。
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告訴我,她考試成績多少,她的體驗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生命是一個體驗的過程。
體驗對孩子來說特別的重要,沒有好的體驗和壞的體驗。
所有的體驗都是孩子這棵生命之樹生命力的養分,決定了未來開什么花,結多少果。
可是當父母認知不夠的時候,意識層次不夠的時候,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不合適的時候,成績是什么呢?是救命稻草!
我們以為孩子的成績好了,未來才可以生活好,人生才沒有障礙。但我們不知道的是,成績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只是他成長的一條路徑而已,還有很多成長的路可以走。
我的女兒六歲之前常常說,長大以后我要做一個歌唱家,因為她特別喜歡音樂,喜歡唱歌。
當她長大一點,我們開始用完形的方式互動,去協助她,讓她自己做選擇。
參加了幾次激發營以后,她開始慢慢的去思考、去探索未來的人生之路。
小學的一次激發營回來就告訴我:
“媽媽,我有了兩個理想——
第一個是歌唱家;
第二個是我未來想做大楊老師那樣的人?!?/span>
不管她的理想是什么,未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都會肯定她欣賞她:“不錯啊,你未來怎么做到大楊老師那樣呢?你可以慢慢的探索、學習、成長?!?/span>
直到初三臨近中考,她說:“不知道未來大學讀什么專業?”
我說:“不著急啊,你現在才初三,還有三年時間慢慢去思考?!?/span>
她說:“我聽到我內心的聲音—— 心理學?!?/span>
看到了嗎?直到這時,她才有了新的方向。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我們需要培養的不是一個好成績的孩子,而是一個思考人生的孩子,一個有見地的孩子,一個有智慧的孩子,一個愿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的孩子。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孩子學習上,他就只會用這種點狀思維去看待人生,世界就這么窄,就只有學習這件事。我們就剝奪了孩子透過體驗去創造生命的可能。
所以,在成長這條路上,給孩子多一點可能性,也給自己多一點可能性。
你會發現,孩子自由了,你也自由了;孩子自在了,你也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