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與邪惡就在一念之間,而犯罪與犯錯也是一步之遙! ——題記
01.
以開車為職業的張某這天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學校班主任黃老師打來的,說孩子在學校嚴重違紀,需要到學校親自處理。家長在電話里問,孩子犯了什么問題了?班主任黃老師簡單地回復了一下,說是孩子在學校恐嚇女老師,已報警……
這下家長待不住了,在安排好上班工作后,當天下午連忙趕到學校問個究竟。到了學校,班主任黃老師把家長請到辦公室,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地給家長講述了一遍。
02.
原來,學生張小某在一次集會上玩了一下蹦蹦球,隔壁班的老師李某于是上前去招呼紀律。張小某認為李老師沒有教他們班,不是他們班的老師,于是就跟李老師頂起嘴來。李老師無奈,又不認識張小某,但是學校召開講座又必須保持紀律,所以李老師舉起手機,給張小某拍了一張照,同時說“再不聽話就告訴你們班主任!”
張小某害怕班主任,于是就安靜了下來。但是,“仇恨的心理”從此在心中萌芽。他非常恨這個女老師,認為女老師要去告訴班主任,所以就一直尋找機會“報復”一下她。
兩個月之后,張小某終于找到一個機會了!周末放假,學生回家。在放假的時候,張小某借另一個同學的手機,給女老師李某打電話。
電話中,張小某說到:“我是某某木材市場的老板,你是李某某嗎?”
李老師接通電話,回復“我是!”張小某就在電話中繼續說道:
“昨天有一個客戶給你制定了一副棺材,請問你什么時候有空,我給你送過來?”
李老師一聽,嚇壞了!她本能的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件,于是,她立刻打開了手機錄音,把兩人的聊天全都錄了下來。
張小某在說完要送棺材之后,還通過電話的方式對李老師用臟話大罵一通。
李老師是一個年輕女老師,沒當老師幾年,第一次遇到有人在電話里如此恐嚇她、大罵她,她掛掉電話之后當時就嚇哭了!李老師哭得很傷心,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罪了誰,于是,恐懼之中,她到派出所報了案。
還未等派出所精彩來抓人,學校已經找到這個打電話恐嚇女老師的人了,他就是班主任黃老師班上的張小某。于是,了解完情況之后,黃老師給張小某的家長撥通了電話。
03.
張某來到學校了解完情況之后,大驚。家長覺得這個孩子應該不會做出這等危險的事情來吧?孩子在家可是一個乖乖子,從來說話都不敢大聲的,怎么可能做出性質如此惡劣的事情來呢?
但是,電話錄音擺在桌子上,鐵證如山!
這時,家長張某長嘆一口氣,沉默了!他確實不知道為何他的孩子會做出這事兒?不管怎么說,先帶著孩子向女老師李某誠摯地道了個歉,希望得到李老師的原諒。
李老師最后非常為難的原諒了張小某。如果不原諒吧,自己是老師,怎么可能揪住孩子的錯不放呢?再說,如果不原諒,學生怎么能在派出所銷案呢?但是我們知道,如果說原諒吧,那也只是口頭上的,這次電話恐嚇事件,已經在女老師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根據眼前的事實和家長的反映,班主任黃老師判斷可能孩子的心理上有些問題:你看他平時在家長、老師面前都是乖乖子,但是,一旦背轉家長、老師,他內心中真實的一面就開始暴露出來。在那段電話錄音中,你絲毫不會相信,那傳遞出來的非常嚇人、臟話連篇的聲音就出自平日里十分安靜、十分恭順的張小某之口!
04.
后來,經過學校專門的心理老師檢測,果然,張小某有著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癥、敵對、偏執,一共五個方面,程度為“中度+”。
鑒于此,學校對張小某進行了“酌情處理”:依據校規,電話恐嚇已經屬于“犯罪”行為,按理應交由公安機關進行處理,但是根據張小某的實際情況,學校又把學生保留了下來,并且安排班主任以及心理老師觀察其情況,必要時做好情緒疏導。
那么,像這種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心理障礙,而家長毫無發覺,發覺時已經犯下嚴重錯誤,作為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一、加強親子陪伴、溝通
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而家長毫無發覺,實際上就是缺少陪伴、溝通。
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原因,現在的一些家長,平日里很少關心過問孩子,一旦孩子犯了錯又以其非常嚴厲的方式了責罰他,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在內心里越來越疏遠家長,一旦疏遠了家長,他內心的話、真實的感情就不再會跟家長進行溝通了。
當家長們對于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思想活動及內心想法一點不了解,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家長孩子之間越來越多的隔閡,甚至還會引起孩子產生心理疾病。
所以,加強親子陪伴和心理溝通勢在必行。這絕不僅僅是老師的工作,更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通過陪伴,孩子們會更加開心,更加自信,內心中就多是陽光;如果缺少陪伴,孩子就缺少愛,缺少愛,孩子就會更加封閉,內心中陰暗的東西就逐漸多起來。一旦完全封閉起來,家長、老師都難以令其開口,只能找專業的心理醫生了。
二、改變觀念,引導孩子合理釋放情緒
“黃金棍子出好人”,這是老一輩的“育兒經”,但是現在有不少家長還是信奉這一套。嚴厲懲罰的確有它的作用和好處,但是,這僅是育人方式的一種。作為家長,不能單靠這一種方式來教育孩子,更不能在這條路上固執己見,越走越遠。
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對于現在的家長們來說迫在眉睫。一方面,做錯了事情的確需要“罰”,另一方面,作為父母,也需要對孩子進行“導”。孩子做錯了事,或者心中有了“情緒”,家長要引起孩子進行合理的釋放,不能在孩子尚未開口時就一頓毒打或責罵,那么孩子的“情緒”釋放不出來,只能憋在心底。
當孩子無法向父母訴苦,釋放情緒的時候,那么他就會把這種情緒轉向他人;一旦轉向他人,那么這種“情緒”自然會帶有傷害性了。
三、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尋找自信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會有一種“自卑感”,為了消除自卑感,人們就會想方設法去獲取“優越感”,讓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
但是,很多人獲取優越感的方式都是錯誤的,比如通過幻想的方式,或者通過打擊別人的方式。
唯一正確的獲取優越感的方式,就是參與集體活動,在合作中找到自己,找到自信。
一般來講,心理出現疾病的孩子都是內心較為封閉的孩子,在生活中都是較為孤立的,他們找不到自信,破罐子破摔,甚至自暴自棄,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集體活動中的“合作”,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定位,通過自己的角色定位體現自己的力量,從而找到自信。
自信得孩子,生活就會很陽光,不會被那些負面的東西影響,更不會產生陰暗的心理。所以,家長們要尤其重視孩子們的集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