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教育處于轉型期,家校關系面臨多重影響、多樣變化。家校合育偏離、家校信任危機甚至校鬧事件不時見諸報端。這些事件背后沒有贏家,幼小的孩子成為最大受害者。她分析,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與學校在共育觀念中存在認知差異。她指出,在現階段,家校共育基本上由學校主導,主要是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而學校教育助力家庭建設,提升親子關系,傳揚家風家教,是廣大家長渴求卻尚未得到有效回應的。王歡表示,在單向度的家校合作關系中,家長的角色意識常常是孤立的,角色定位往往是被動的。他們沒有真正成為家校共育的創益者和獲益者。這就決定了家長與教師之間存在不同的育人合意。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價值判斷分歧,則進一步分化雙方對家校共育的目標指向與路徑選擇,阻礙了家校育人合力的形成。
其次,家庭與學校在共育實踐中存在結構缺失。王歡指出,當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大多局限于外在形式的開放日、作業展覽等,較少觸及深層結構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活動。有的學校致力于推動家長深度參與育人工作,但尚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合作連續性不強。她認為,全面開展的家校共育工作,應是一種多層面、多渠道、多時態的制度性合作。家校共育實踐中的結構缺失,導致許多家長無法真正內化學校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衡量教育成果仍囿于以往應試教育思維,從而僅限于簡單延伸學校教育,在家完成學生學習輔導。
此外,家庭與學校在共育治理中存在專業邊界。王歡表示,伴隨學校各級家委會的組織建立與工作開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參與學校治理。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基于其專業經驗為學校發展竭智盡力,成為家校共育的強大智力支撐。然而,家長專業資源大多處于分散狀態,尚沒有集聚形成家校共育專業化發展合力。
“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王歡強調,只有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條腿真正協調統一起來,才能讓孩子在生命成長中邁開雙腳、快樂奔翔。為此,她建議:
應鼓勵中小學創設親子特色校本課程。組織力量調研我國中小學親子特色校本課程實施情況,深入總結相關經驗,特別是基于一些學校的“媽媽讀書會”“爸爸運動隊”等親子特色校本課程的實踐成果,制定并實施中小學創設親子特色校本課程的鼓勵性政策,并積極推動形成以親子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家校共育的社會輿論氛圍。
要支持中小學開展親子服務學習活動。匯聚力量支持中小學開展服務學習活動,特別是通過服務學習連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親子服務學習活動中探索構建中國好家庭標準,探索構建以家國情懷為底蘊的家校共育模式。同時,著力延展親子服務學習活動構建的家國場域,支持中小學開展形式多樣的博物館親子學習活動,讓孩子與家長一起感悟中國歷史、激揚文化自信。
可引導中小學構建親子教育資源平臺。王歡建議,由政府部門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制定指導意見,推動中小學構建親子教育資源平臺,匯集不同行業、適合學校課程發展需求的專家型家長,并創造性轉化家長的專業支持,為豐厚親子課程內容、豐富親子課程形式而凝聚力量、生發智慧。她提出,特別是要依托親子教育資源平臺,推動家長以專業理解為支點,以親子教育為杠桿,與教師一起撬動家校合作專業化進程,多向拓展共建共為共享空間,為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插上家校共育雙飛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