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好友和兒子的關系鬧得有點僵。
起因是,復課之后孩子沒有找回原來的學習節奏,寫作業嚴重拖沓,甚至跟好友對著干。幾次三番之后,好友的挫敗感飆升,覺得自己很失敗。
她感慨地說:“七八歲的叛逆期也太難了。”
有人說“叛逆”與年齡無關,小孩子會叛逆、青春期會叛逆,甚至老年人也會叛逆,要看他們“叛逆”的本質是什么。
那么,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究竟什么是叛逆?

01、叛逆的本質
常常能聽到身邊的朋友吐槽孩子叛逆:
- 讓他往東,他偏偏要往西;
- 讓他寫作業,不是喝水上廁所拖延,就是潦草、敷衍亂寫一氣;
- 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動的東西,他轉瞬就給你打破了……
在很多父母的印象中,叛逆=不聽話。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之后,就開始不聽話了,學會和父母對著干了,這難道不是叛逆嗎?
那么,究竟是不聽誰的話呢?是父母、長輩、老師等“權威”人士的話。
叛逆,就是“權威”越是這樣說,孩子就越是要那樣干,氣死“權威”。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白熊效應”。
它是由美國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主導的一個實驗,將參與實驗的人分成兩組。要求其中一組人一直想著一只白熊;而另外一組則不要想白熊。結果發現,越是阻止去想白熊的那組人,比要求去想白熊的人,想得還多。
也就是說,當你越是壓制一個人不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這個人想要做這件事的欲望就越強烈。放在孩子身上,就是典型的“叛逆”。

02、權力之爭的后果
父母越是想用權威來壓制孩子,孩子“反彈”的后勁就越足,這也是孩子和父母權力之爭的必然結果。
那么,孩子和父母“對著干”會有什么后果呢?
- 胳膊擰不過大腿,孩子壓抑自己的需求,主動和解
孩子是很聰明的,當他意識到自己斗不過父母的時候,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主動和解。在父母看來,這是孩子懂事的表現。以后,會接著用這種強硬的方式,來“逼”孩子妥協。
看似是父母贏得了權利之爭,事實上,這樣做會讓孩子的獨立人格被打壓,讓他們變得沒有主見,也“輸掉”了親子關系的和諧。
- 孩子變得愛大哭大鬧
孩子最直接的反抗就是哭鬧,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哭鬧面前妥協了,那么孩子以后還會用這種方式來“要挾”父母。
父母不妥協,就一直哭鬧不停,直到父母妥協為止。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比較容易忽視規則,認為大家都得讓著他。
- 激發孩子更出格的行為
當孩子“斗”不過父母,又不想和解的時候,就容易激發他們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出格的行為。比如:不吃不喝、離家出走等。
總之,不管是哪一種后果,都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孩子和父母的權力之爭,從來都沒有贏家。

03、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
那么,父母究竟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呢?
1、盡量和孩子“同歲”,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 一兩歲的孩子好奇心強,喜歡東摸摸西摸摸的,這是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一種本能;
- 四五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很強了,但行為控制能力較弱,可能會做出一些讓家長覺得是“幫倒忙”的事情來;
- 七八歲的孩子已經有很強的自尊心了,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當父母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就能理解孩子為什么要叛逆,他們爭的到底是什么了。
一些不違反規則和底線的事情,父母大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汲取經驗。

2、放平焦慮,給孩子多一點信任
說到底,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和意愿來做,是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信任感。
擔心孩子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迫不及待地為他規劃好了一切。當孩子不滿或者不按照我們規劃的路線來時,就會焦慮、生氣。
這個時候,不妨放平焦慮,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哪怕他們可能會讓我們失望。比如:雖然搶著掃地卻越掃越臟、把學習規劃交給孩子來做卻考砸了……
因為,凡事都有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不例外。
畢竟,一個健康的人格基礎是:獨立,能夠自己說了算,也敢于為自己的決定承擔風險和責任。
而且,當父母信任孩子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往往會讓我們驚喜。

3、把指責換成鼓勵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在泰國短片《豆芽》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溫馨的故事。
女兒想要種豆芽,結果總是失敗。面對女兒的沮喪,母親沒有說一句泄氣的話,反而總是微笑著鼓勵她“沒關系,我們再試試”。最終,女兒終于種出了自己想要的豆芽。長大以后,女兒還成為了一名博士,得到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看!鼓勵對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如此重要。
如果母親一開始就指責孩子異想天開,或在孩子第一次搞砸時就制止,那就不可能有女兒后來的成功。
所以,當孩子和我們“對著干”的時候,我們不妨反思一下: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實際能力和他們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還是覺得自己是為了他好?
如果有,請先放下焦慮,減少權力之爭,尊重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和父母無條件的愛,才是孩子行走在這個世界的底氣。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簽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