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生的教育,老師和學生的學生的家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關于孩子教育問題,老師該如何與家長溝通,建立密切的聯系,通過對孩子生活、學習上的無障礙溝通,共同把學生的成績提升去呢?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老師給家長教育孩子的5個實用建議,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子女的觀念,擺正成人與子女的關系,并通過開展活動促進學生健全個性的發展。
第一、改變傳統觀念。
學生家長要克服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財產的心理,不要把孩子當成溫室里的花朵,需要讓孩子多加歷練,進而自由發展,培養他獨立面對他人、處理個人事務的能力。
第二、鼓勵參加集體活動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她)多與同齡的同學一起活動,突破害怕面對群體語言交流的缺陷。練習學生的交際膽量,要主動區別表達自己,展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汲取別人身上的優點,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在短時間內彌補上這些短板。
另外家長倘若過度保護孩子,擔心他們在與人交流的時候會吃虧或被人欺負,孩子日后將難以適應社會。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同學玩,教師和家長就有必要作適當的引導,鼓勵孩子大膽地走出教室、走出家門,避免他們形成孤僻的性格。
第三、避免自我中心意識
孩子雖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是萬萬不可太過于嬌慣。一旦形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惡習,等待他的將是長不大的巨嬰。
因此家長要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系。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注意不把他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識。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應使其產生特殊感,讓孩子明白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權利,和家庭成員一樣平等。
第四、老師和父母的要求目標要一致
老師與家長對孩子的目標要求不能沖突,而且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對孩子的要求都應該堅持不懈,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如果孩子感到教育的堅決性、合理性,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要協調一致,最好不要發生矛盾。
實在存在分歧時,應在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表露出來,并進一步商討,統一認識。
第五、要讓孩子多吃苦
家長在實際生活中,不要處處嬌慣著孩子,要讓孩子多吃一點苦,消除他們身上的嬌氣。比如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吃要保證營養,但不要太多、太精。
另外對于孩子的要求不能是有求必應,一定要根據情況而定。
對于在學習中取的一定的成績時,可以獎勵給孩子一些物品,激發他的成功欲望,讓孩子在下一次的表現中,更加優秀。不要總是買新玩具或學習用品,讓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提醒家長應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特別是自己的事。另外,可以開展適當的挫折教育,增強孩子的耐挫力。
對于孩子的教育,其主要的引導和教育在于父母的家庭教育,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也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一個榜樣。另外在學校學習中,家長要和老師進行密切的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