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的許多行為可能會令父母困惑不解。比如,為什么孩子大了還愛吮拇指?為什么孩子愛咬指甲?為什么孩子沖動易怒愛打人……
其實,不良行為背后映射的是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如果父母盲目制止,甚至實施暴力,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下文中這9種典型的行為怪癖,能幫助父母走進孩子內心。如果你還有這方面的困惑,留言區告訴我們,我們邀請專家作答~
孩子易沖動發脾氣或暴力打人
故事案例:5歲的牛牛,脾氣大,不順他心,就會打人罵人,幼兒園里也獨斷專行,欺負小朋友,是大家眼中的“問題兒童”。
孩子的心理動機:實際上,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跟后天教育和環境悉悉相關。比如牛牛,媽媽性格強勢,常與牛牛爸吵架,甚至當著孩子面動手,牛牛的性格脾氣受媽媽影響。
父母怎么做:暫時性隔離+父母做好榜樣
孩子發脾氣時,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建議暫時將他單獨隔離,避免任何人安撫,采用冷處理方式對暴怒孩子較有效果;此外,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3歲以上孩子過度依賴父母或家人
故事案例:4歲的布布,總像樹袋熊一樣,不是趴在媽媽懷里就是騎在爸爸肩上,即使上學媽媽也得陪著,為此布布媽只能辭職帶他。
孩子的心理動機:2歲以下孩子,依賴父母或家人是正常現象。但3歲以上孩子,還有嚴重依賴癥,則跟父母生活方式有關。比如妞妞,因孩子要得晚,父母過度保護和溺愛,沒有與父母分離的意識。
父母怎么做:放手,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些事,讓他在任務中體會到成就感,幫助孩子學會與父母分離。注意,父母第一次離開孩子時,別一聲不響就溜走,和孩子商量并表示一定會再回來,讓他逐漸適應過渡。
孩子過度恐懼,超出正常范圍
故事案例:5歲多的毛毛,最近睡覺時,一關燈就哇哇大哭,對黑乎乎的東西充滿了抗拒,影響到了日常生活。
孩子的心理動機:隨著孩子接觸的事物、經歷活動越多,體驗到的恐懼感會增多,怕黑、怕打針、怕上學等是正常現象。如果孩子的反應超常,則應注意心理變化。比如毛毛怕黑,是因為動畫片的情節嚇住了他,每次不聽話,媽媽還會用動畫片小怪獸來嚇唬他,造成心理陰影。
父母怎么做:體會孩子的恐懼+安撫解釋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豐富,常常會把想象和現實混淆,當孩子感到對某類東西恐懼時,父母我站在孩子視角去會安撫他,給予他安全感,耐心解釋真相,千萬別嘲笑或者故意嚇唬他。
孩子膽小,有退縮行為
故事案例:3歲的花花,剛上幼兒園,老師反映孩子孤僻、不合群、不愛講話,常一人坐在角落,不跟其它小朋友玩,也不參加集體活動的游戲。
孩子的心理動機:膽小退縮是孩子面對新環境常有的表現,他們怯生或害怕在同伴、老師面前出丑,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比如花花,由爺爺奶奶帶,環境封閉,很少接觸小伙伴,造成適應能力差。
父母怎么做: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有退縮行為的兒童,父母應幫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外界環境,多帶孩子去參加社交活動,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戲,讓他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
孩子有撞頭、打滾等自虐行為
故事案例:4歲的強強,每次哭鬧就會地上打滾兒,甚至有用頭撞墻、揪耳朵、抓頭發等自虐的行為。
孩子的心理動機:自虐是孩子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是缺乏安全感或沒得到滿足感的表現。比如強強,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父母一吼罵就打滾或自虐,表達自己的訴求。
父母怎么做:自查孩子是否有心因性疾病+合理疏導情緒
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有的孩子因有心因性疾病,也有自虐傾向,應早到醫院排查;另外需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關注孩子的情緒、合理疏導,忌盲目暴力制止。
孩子有厭食、挑食行為
故事案例:6歲的木木,非常討厭綠色的食物,生菜、花菜、西蘭花、牛油果……只要是綠顏色的食物,都拒絕食用,長期導致了孩子營養不良,抵抗力弱,愛感冒、生病。
孩子的心理動機:厭食、挑食是孩子常見的一種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一般就餐前或進餐時緊張、焦慮、亦或是曾受到刺激,都會導致食物感官性狀不良,產生厭食、挑食心理。
父母怎么做:營造愉快的用餐環境
孩子有挑食或厭食癥狀,可先看醫生,排除身體疾病干擾;如果孩子不想吃飯或菜時,忌打罵、強迫或哄騙,注意采取誘導、暗示、鼓勵的方法,給孩子營造一個愉快的用餐環境。
孩子大了,依然愛吸拇指的行為
故事案例:5歲多的果果,還總愛吮大拇指,長期的吸吮導致手指嚴重變形,門牙發育不全,不讓吸就會哭鬧或不睡覺。
孩子的心理動機:1歲內寶寶吮手指是正常現象,因為他們通過嘴巴認識世界。但大孩子還有吮手指的行為,屬于心理問題,如被強行斷奶,遭受過較大心理創傷,吮手指成為安慰自己的行為。
父母怎么做:分散孩子注意力
父母需多和孩子溝通,找出心理問題所在,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如陪孩子玩一些有趣的玩具或做一些手指游戲,增加手指的活動,逐漸糾正吮拇指的習慣。
孩子喜歡咬指甲或撕手皮
故事案例:7歲的貝貝,一緊張就喜歡咬指甲、撕手皮,一雙小手總是血糊糊的,明知道不對,卻控制不了自己。
孩子的心理動機:愛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更多是心理焦慮。如貝貝的父母期望很高,每天補習班排得滿滿,總拿成績比較,導致貝貝壓力大,容易緊張習慣性咬指甲或撕手皮。
父母怎么做:減輕孩子壓力+舒適環境營造
多給予孩子關心,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不給過多的壓力,適當放松,營造輕松舒適的學習環境,正面引導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拔毛或剪頭發等行為習慣
故事案例:5歲的佳佳,常偷偷把手上、腳上的汗毛拔掉,還喜歡剪自己的頭發,原來這是她在模仿愛美的媽媽刮汗毛。
孩子的心理動機:孩子的一些行為,大多是看見家人這么做,對自己不理解的事好奇模仿。
父母怎么做:正面引導+分散注意力
父母要做好榜樣,對孩子的價值觀正面引導,一些孩子不理解的行為,多加解釋說明,避免他盲目模仿;也需多和孩子溝通,營造良好親子關系,鼓勵他跟父母說心理話,參加其他活動分散孩子注意力。
良好的情緒養育,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Parents親子課《如何解決男孩的情緒問題》中的理念和方法,將指導父母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保持更加平和的心態、營造更加和諧的氛圍、掌握科學有效的方法技巧,收獲更加親密的親子關系哦。
強烈建議家有男孩的爸爸媽媽加入課程。從現在開始,認識男孩、理解男孩、掌握與男孩有效溝通的方式,培養開朗、勇敢、堅毅、幽默的真正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