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來做心理輔導/咨詢的,其實并不是很清楚心理咨詢師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些人對心理咨詢師很貶低,認為就是動嘴皮子的;還有些人把心理咨詢師當成了救世主,認為咨詢師一定可以幫助他脫離苦海。
不論什么觀點,他們最初都會有這兩個疑問:
“心理咨詢真的有用嗎?”
“心理咨詢師到底是干什么的?”
今天就這2個問題,我們一起從心理咨詢師的角色定位切入吧!
第一種角色:傾聽者

和親友聊天,我們往往難以啟齒那些深層次的羞恥與恐懼、羞于表達那些莫名的孤單、遏制不住那些邪惡的沖動。生活中想要找一個人可以完整地傾聽我們內心的故事并不容易。
但是咨詢師可以,他不但要聽,還要會聽;他會聽你的欲言又止,也會聽你的言外之意。(很多人誤解了心理咨詢師,以為咨詢師一定特別能講,科普一下,心理咨詢中咨詢師70%是在聽和問。)
心理咨詢師的第一“功夫”是傾聽。咨詢師以你為中心,全身心傾聽你,跟隨你。他們一邊聽一邊思考:為何你講這些內容而不是那些?為何你這樣講而不那樣講?為何你講的時候是如此糾結的表情?為何你泣不成聲又為何沉默不語?為何你在講一件悲傷的事情卻笑得那么開心?……
無論怎樣,一個靠譜的咨詢師都會認真聽你說完,即使你說的并不總是”對的“。
傾聽的力量,只有從事心理咨詢的人或接受過心理咨詢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因為我們的日常交流與談話中,真正的傾聽很少。
什么是“真正的傾聽”?
即能夠聽出當事人心中郁結多年而又未能自知的情緒,并作出反饋,進而促進當事人更清晰地看清自己的需要和苦悶之源。
在具有咨詢效力的傾聽面前,人們有時會發現一種神奇的效果:當事人更加了解本真的自己,更能接受本身的自己,更愿意做本真的自己。
咨詢師可以做的是感受你的感受,體驗你的體驗,在某個時刻與你相遇,與此同時,你也會感到他在關注你、理解你、共情你,亦或與你同在。
第二種角色:澄清者

日常交往中,我們都有一套或幾套慣用模式或者自我保護系統,以此維護我們的自尊,或者說是掩飾內心的某種脆弱,目的在于讓自己感覺好一點,或至少讓自己看起來不那么糟。
但是對有的人來說,他們無法平衡這些沖突,這些沖突被壓抑久了,心里就容易出現問題。
心理咨詢的目標之一,就是引導來訪者認識他自己,在保護來訪者的前提下。
“澄清”不是為了揭你短讓你難堪,因為這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好處。目的在于讓你勇敢表達真實的自我,從而真正接納真實的自我。
很多時候,一個人正在說的并不是他真正想說的,正在做的也不是他真正想做的。咨詢師唯有一步一步和來訪者澄清,才會讓其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真相往往讓人感到恐懼,這需要咨詢師與來訪者一起面對。
很多人不是不敢說也不是不想說,而是害怕說了以后沒人理解自己,沒人接著自己。前者是對牛彈琴,后者是自己羞恥對方尷尬徒增煩惱而已。
第三種角色:接納者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是獨立的個體,但卻不是孤身一人,原因就在于我們有來自生命中重要他人的支持。
他人的支持讓我們感到溫暖、安全、被需要。但接受心理咨詢服務的當事人恰恰缺乏這種支持。他們往往都有孤立感、無助感、無望感。
一個靠譜的咨詢師不會隨意評判你,也不會因為你是受害者而貶低和蔑視你,即使你是性少數群體、艾滋病、被性侵者、丁克者、性工作者、不能生育者、身體殘疾者等等,都不會被輕視和忽略,不會因為你曾做過后悔的事而對你側目。
咨詢師會把你當成一個獨特的個體,同所有人一樣,人格層面都是平等的。并且,重視你的情緒和體驗。
咨詢師以真誠、理解、關懷的態度,并且加上他的“專家”身份,進入了當事人的世界,就使得當事人重燃希望,重新在這個世界與一位重要的人建立個人化的聯結。
這就是心理咨詢中的支持和接納作用。
心理咨詢師的支持主要在于創造了一個環境,在這里,當事人不再被排斥、被忽視。
當事人的痛苦能夠被承認,他這個人被珍視,他的隱私可以公開,他的傷疤、害怕和畏縮,都可以表達出來,咨詢師不會因此而鄙視他、拋棄他。
這就使得當事人自己也慢慢可以接納這些痛苦情緒,并重新獲得勇氣去探索改變的可能性。
第四種角色:見證者

能夠成為別人生命的見證者,真的很幸運。許多相濡以沫就是彼此見證,你的經歷中有他,他的經歷中有你,參與到彼此的生命里,你們是兩個獨立個體,但又相互交織。
咨詢師是來訪者生命的見證者。
作為“見證者”,咨詢師會被人性之光感動、被來訪者自身的力量感動、被來訪者內心不滅的希望感動、被生命的堅韌感動!想起自己曾見證過來訪者從和另一半鬧矛盾,到分手,到復合,到結婚,到有娃,到如今很幸福,發自內心的為他們感動!這份感動足以讓我熱淚盈眶,作為咨詢師,何其幸運!

由此可見,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就像是自我改變旅程中的傾聽者、澄清者、接納者、見證者。不僅僅如此,還是示范者、支持者、研究者、督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