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小明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不愿和人交流也不上學。一開始,家人以為他得了抑郁癥,服用了幾個月藥物情況沒有改善。
“小明父母離異,父親對小明關心太少,導致小明心理出現問題。普通人看來就是厭學,甚至認為是抑郁癥,其實這孩子是以這種方式在拯救破碎的家庭,是內心對愛的渴望和呼喚。”心理咨詢與治療門診主任趙松濤介紹,臨近開學,不少家長帶著不愿上學的孩子來咨詢,其實孩子不愿上學只是表象,青少年,宣泄情緒的途徑很少,不少心理出現問題的孩子都選擇厭學來逃避問題,但厭學只是結果,原因有多種,一定要找準“病根”再施治。
趙松濤醫生和小明交流了許久,得知父母離異后,小明有時在爺爺奶奶家生活,有時在姥姥姥爺家生活。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都很忙,但小明媽媽周末都會抽時間陪小明,小明爸爸只在物質上滿足小明,很少關心他。久而久之,小明覺得爸爸不愛自己,這份痛苦導致了小明厭學、沉默寡言等問題的出現。幫助小明梳理到問題根源后,趙松濤為他做了催眠治療,緩解了小明的痛苦情緒。同時,與小明父母溝通,讓他們配合一起陪小明做家庭治療。醫生表示:“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心理創傷很大,只有小明感受到了關愛,特別是父愛,加上規范、系統的心理治療,心理創傷才會慢慢被撫平。”
趙松濤醫生介紹,最近一段時間到心理咨詢門診咨詢厭學的家長、青少年特別多,不少孩子是被家長過高的期望“壓垮”了。19日,他接診了一位高二學生,這個孩子原本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他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即便孩子考取全校第一也不滿意,總是給他設定很高的目標。在父母的“高壓”下,這個孩子最后崩潰了,出現強迫癥狀,對父母的逆反情況非常嚴重,最終不得不休學。據了解,這個孩子目前在醫院接受藥物加心理治療。另外醫生與家長溝通,一定要讓孩子自然成長,不能過于苛求。
“還有一些孩子存在歪曲的認知,對學習成績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達不到目標就產生了厭學情緒。”趙松濤醫生介紹,還有一個常見的厭學情況是“學校恐懼癥”,直接表現為害怕去上學,或者以隱匿的形式體現,有的一上學就出現抽搐或發燒、肚子疼等軀體疾病。出現此類情況與這類孩子膽小、仔細、敏感、多疑、特別愛面子、經不起批評的性格特點有關,孩子出現此類情況屬于焦慮癥的一種。通過催眠治療,緩解孩子心理壓力從而克服學校恐懼,趙松濤醫生已經很好地解決了很多這種案例。
現在中小學已經開學,醫生提醒,如果孩子提出壓力過大,或者出現不愛學習、煩躁、犯愁或明顯叛逆等異于平常的情況,最好盡早到正規醫院咨詢。平時,家長們要多和孩子聊天、談心,不要僅限于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更要多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