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心理障礙嗎?很多人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但事實上,你無論承認與否,無論接受與否,人類已經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到心理疾病時代。
調查顯示,目前約有10%的人存在心理障礙,而且有逐年遞增的趨勢。一個人痛苦不高興,會影響到周圍的人也不高興,給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可以說,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沒有任何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
今天請來自北京安定醫院的梁老師為大家講講有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謂心理健康,指的是一個心理健康的狀態,心理健康有以下標準。
第一條,有充分的安全感。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的心靈世界,有沒有安全感呢?
第二條,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知道自己內心的脆弱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缺點,對自己有一個恰當的估計。
第三條,生活目標理想要切合實際。
第四條,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有些人喜歡生活在虛擬的世界里,整天沉溺在電子游戲中,一回到現實生活中就縮頭縮尾,就害怕。
第五條,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每個人性格不同,內向有內向的好,外向有外向的好,沒有好和不好之分,但是要保持各自的完整性。完整不是指完美,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缺點,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完整的一個人,指的是一個人有好有壞,有缺點也有優點,這樣才是一個和諧的人。
大家知道智商高低的區別,但你知道什么叫逆境商嗎?逆境商,也就是挫折商,有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卻能夠東山再起,從失敗經驗中吸取教訓,逐漸成長,差別就在逆境商。
第六條,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七條,能保持適度的情緒發泄與控制。有人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自己悶著不言聲,而有的人則會勃然大怒。我們要學會適度釋放負面的情緒,同時也能適度把控,不要傷害到他人。
第八條,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展個性。每一個人個性不同,氣質不同,生命的使命也不同,但同時又共同生活在社會中,所以要相互融合,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條件下,伸張自己的個性。
第九條,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需要。我們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但是這種需求一定要在整個社會的道德范圍內來進行。
重視青少年的發展狀態
第一是成長危機,成長危機是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會遇到的情況。
比如說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在每次環境變化的時候,我們都會面臨新的考驗,我們會有反應,這種反應是正常的,慢慢就學會適應了。
第二是情景危機,比如說有一個同學,爸爸媽媽離婚了,他會不高興,會痛苦,這種痛苦是正常反應。
但如果對他的這種痛苦的反應沒有及時做疏導,自己又沒有處理好情緒,深陷在這種痛苦里,他就會出現反應性障礙,焦慮、抑郁,出現一大堆問題。
這時候如果能及時得到醫生的幫助,做心理干預,他還會回到正常狀態。
第三是發展偏差。比如運動發展偏差,有人過于活躍,老也閑不住,有人卻不愛動。還有感覺發展偏差,有人感覺特別敏感,聽見點什么都敏感,有的人卻很遲鈍,這都不對。
還有言語發展偏差,比如有人口吃。此外,還有認知發展偏差、社交發展偏差、性心理發展偏差、情感發展偏差等。
第四,發展性人格障礙。如果發展偏差沒有控制好,就會發展成發展性的人格障礙,在18歲以后就比較固定了。
發展性人格障礙包括幾種,一種是強迫性的人格障礙,比如有人特別愛干凈,別人不能碰他東西。第二種是偏執型的人格障礙,想事比較極端,總覺得別人又議論他了,或者合伙去算計他了,這種想法很危險。第三種是過于內向的人格障礙。第四種是反社會的人格障礙,常說謊、愛打架斗毆等。此外還有過度依賴型人格障礙、對抗型人格障礙、過分抑制型人格障礙等。
有壓力不是壞事情
人在生活中,從社會的角度、心理的角度、生理的角度,都會有壓力,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我們會面臨親人的分離,有的人可能是離去一段時間,還會回來。有的人可能永遠就離去了,如果你沒有一個平常的心態去看待這些分離,就無法正常成長。
面對壓力,我們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回避,一種是迎難而上。
面對壓力,我們會有肌肉緊張、出汗、心跳加速、亢奮、血糖升高、內分泌增加等現象,這都很正常,壓力可能激發迎戰或逃避。怎么應對在于自己的選擇,壓力是出自內心的,你自己認為它是壓力,它就存在。如果你認為它不是壓力,它就不存在,所以如果你的心夠強大,就能釋放壓力。
其實人在保持適當良性壓力的時候,身體狀態是很好的,因為我們人注定要承受壓力,我們是逃不開的。研究表明,人隨著壓力的適度增加,疾病也由多到少,壓力適當的時候,疾病發生的情況最少,身體最好。如果壓力過多或過少,對身體都不好。
要學會自我建設
作為中學生應該努力,使自己成長為獨立于父母的一個個體。
作為青少年,不會是再像幾歲的小孩子那樣膩著媽媽爸爸,應該有自己的見解,開始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但仍然需要和父母建立很好的聯系,因為人和父母之間的聯系永遠割舍不掉,所以,既要跟父母建立一個密切關系,又要獨立于父母成為一個個體,不依賴但是也不能脫離。
青少年需要學會自我建設,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做自我更新,不要陷在過去痛苦的泥潭里出不來,遇到想不開的事情,可以請心理醫生來幫助你。
煩惱來自哪里
人的煩惱來自哪里?煩惱不是來源于事件本身,而是來源于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一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一個賣傘,一個打魚。天晴的時候老太太擔心賣傘的兒子,怕他雨傘賣不出去。下雨的時候又為打魚的兒子擔心,怕他不能出海打魚。結果老太太每天都在煩惱和不安中度過。如果是智者,會選擇天晴的時候為打魚的兒子高興,下雨的時候為賣傘的兒子高興,這樣就會每天生活在快樂中。
所以人要改變認知模式,轉換觀念,學會積極思維,學會面對壓力,學會放松。可以自我傾訴,也可以向心理醫生求助。
化解不良情緒
許多青少年一開始挺陽光的,但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事情,就開始焦慮了,著急、擔心、害怕、心煩、發脾氣、心情不好。這些情緒的變化,千萬別拿它不當回事兒,發現問題后,要善于幫助自己,可以找心理醫生來幫助解決,恢復到很陽光的狀態。
青少年心理出現問題后,會表現出一些心理的求助信號,有的人特別愛哭,或者愛發脾氣、愛鬧,或者對別人產生敵意,對什么都沒興趣,不想上學,不愿意完成作業,不愛和別人交往,這些問題不是說憑自己的意志就能扛過去,應該找醫生來幫助解決。
梁月竹
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副教授、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國學養生指導師。兼任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兒科救援分會委員等職,《中國醫藥科學》雜志社編委,參與多項科研課題,發表文章十余篇,參與編寫書籍六冊。2012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012年至2014年連續被評為首都醫科大學精神衛生學院優秀教師。
擅長治療兒童精神障礙與心理衛生、成年抑郁癥,準確掌握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知識及兒童精神疾病的診療技術,確診率、治愈率或有效率在兒童精神病學范疇居全國先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