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可能大家覺得并不多,但2017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才只有940萬左右。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人格障礙等越來越低齡化。
但很多家長依舊秉持著“我供你生活,你只管學習”的理念,只關注成績,不關注其他。
青春期是一個特殊時期,在這階段不僅身體出現很大變化,心理上自主意識、自尊心、對交流友誼的需求等急劇增強。而在父母眼里“我都給你處理好了,你學就行了”,但孩子面對的是:
- 家長、學校高期待下帶來的高要求
- 從早上6點到夜里10點的學習重壓
-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競爭
- 高競爭之下人人都是敵人的高孤獨
- 家人的不理解、少陪伴
- 缺乏合適引導和支持
- 缺乏足夠的關注、鼓勵和共鳴
- 青春期使個人狀態變的非常敏感
這些條件會很容易促使青春期孩子面對十幾倍于自己承受、消化能力的高壓。
我們看一下家庭教育,現在家庭教育多以寵溺、保護為主。從而導致大部分孩子比較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他們也不懂應對和調節。無形中就對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敞開了大門。學校確實有心理咨詢室,但真正運作的沒有多少。
在這里我并不想說這是教育的鍋。因為教育雖有一定的責任,但學校和教師終究只是傳遞人類文明的基礎知識,關注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更在于父母。
需要家長警醒的是,心理問題不會因為孩子年齡小而不找上門,在缺乏應對、抵御能力的時候,更容易埋下不良種子,短期內可能并不突出,但隨著時間的澆灌,總會爆發,嚴重的甚至會帶來幾年幾十年的負面影響。
如果你家孩子出現了與往常截然不同的行為(如閉門不見、大哭、厭學、摔東西),家長就需要注意了,如果沒有明確影響因素,家長要更加注意。
出現異常時,請家長不要慌張,也請一定不要輕易的就以為是“欺騙”、“矯情”、“自己會好”。我遇到過很多中學生,說自己已經去做過確診了,但家里人不信,覺得是欺騙。他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我們解決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動力和支持,而對孩子來說,如果家里人都不支持,他有多孤獨呢?
那么,遇見問題家長可以考慮的方向是:
- 在日常交往中增加理解
- 保證和保持平等交流
- 增加尊重和信任
- 減少不必要的勉強
- 增加陪伴
- 在事情沒有明晰之前切勿自作主張。
同時,如果需要,請尋求專業幫助。
還有一個問題有必要提一提,那就是任何問題的產生總是在很久之前便埋下因果。因此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孩子生存現狀的殘酷想要做些什么,那也許你可以考慮提早:
- 協助孩子培養一些優秀的人格
- 制定規則,自己和孩子共同堅守
- 減少寵溺,有節奏的引入挫折
- 培養、教授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塑造并保持尊重、平等的交流
- 不無視、忽視孩子內心的訴求
如果你覺得有些耽誤時間,這我理解。但其實家長不斷學習成長,主動家庭內部交流和氛圍,自然會傳遞給孩子正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