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教育中,最讓你心痛的經歷是什么?是什么堅定了你不斷學習的決心?又是什么讓你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這是我的故事,希望你會喜歡。
我出生于農村,那時正值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農村還是相當落后。
母親常常和我提起,兒時去鄰居家串門,看到別人家剛剛蒸出來一鍋熱騰騰的大饅頭,我眼巴巴的看著想吃,對方卻沒有給的意思,母親為此總是耿耿于懷。
是啊,對一個天天吃不到白面的孩子,見到大饅頭自然是饞的很;而一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受這樣的委屈,自然是心疼的很。
我一直理解母親的委屈,也常常寬慰她,畢竟在那之后,沒過幾年,我們也吃上了白面。
那一年,我5歲,已經開始記事兒。
印象最深的是,家里做小本生意賺了些錢,也許是窮怕了,通過關系在當地的糧食局里囤積了100袋白面,我想母親是希望我們以后不要因為吃,再受什么委屈了。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的父輩,對于養育孩子還主要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
這是人類最底層的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些,我們才有資本談心理上的發展需求。
而我們的子女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有關心理成長的書籍有很多,可對它的認識可謂一條漫長的道路。
早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無意中在四姑家里看到一本教育孩子的書,書名早已忘記,只記得書皮是綠色的;里面的內容也記不清楚,只記得原來養孩子還有這么多門道。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懷著一種神圣的職責感,買了一些書,寄希望于科學的養育方式,避免出現母親當年的委屈和遺憾。
可事實證明,那句“盡信書不如無書”扎扎實實的戳痛了我。
一個人,不受書中的引導,還能憑借本能的母性或父性,去照顧自己的孩子,可是當你完全按照書本的知識去做,而自己又完全沒有吃透的情況下,只會誤導了自己。
這種痛是非常深刻的。
壯壯兩歲時,和我們在附近的一個小商場里閑逛。
走到一個糖果攤前時,壯壯死活不走,非要吃糖。
我們那時不知受了哪位專家的影響,堅定的認為:
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只要一開始控制住,好習慣就能跟他一輩子。
所以,讓孩子從小遠離糖果就成了我們和孩子較勁的動力。
我和老婆暗下決心,這次死活不給吃,就看著你鬧,我們也不生氣,心平氣和的和你講道理。
壯壯不停的哭鬧引來了周圍人的同情,也引來了陌生人的關注,大家紛紛過來詢問孩子的情況,而壯壯只顧著哭,我們只顧著蹲下來和孩子講道理,并且一次次拒絕了別人善意的建議和一次次遞過來的糖果。
看到糖果一次次遠離自己,壯壯的哭聲變得更加凄慘,嗓子也啞了,鼻涕、眼淚也趟到了嘴里……
而我們只是繼續和孩子較著勁,以為只要有足夠的耐心,溫柔以待,孩子一定能夠屈服,我們一定能培養出一個好習慣。
哭鬧中,孩子被我們一點點托出了商場,情緒有所緩和,但哭鬧繼續著,嘴里不停的喊著“媽媽,吃糖……糖,媽媽,糖……”。
當看到地上的一張糖紙時,孩子掙脫他的一只小手,緊緊的將它抓在手里,好像沙漠中見到了綠洲,死死不肯放開,我和妻子的“意志”幾近崩潰,但在互相的鼓勵下,繼續著對孩子進行著“折磨”。
壯壯此時已癱坐在地上,整個脊背暴露在寒風中,死死的抓住那顆撿來的糖紙……
嘴里仍然喊著“媽媽,糖,我……吃糖……”
孩子在哭泣中慢慢睡去,臉上爬滿了淚痕,那張撿來的糖紙依然攥在手里……
回到家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什么狗屁專家,什么狗屁觀點,把孩子搞成了什么樣子,我們簡直是惡魔!!”
我和老婆商量后,決定按照我們的本性,給孩子買一包糖。
壯壯醒來后,我們把一包糖果放在了他的面前,和他做了正式的道歉,并告訴孩子:“這些糖全由你自己支配,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
壯壯出乎意料的高興,找了個精美的盒子,將這些寶貝好好的安頓了起來。
……
直到現在,壯壯都有一個自己的糖果盒,只要不咳嗽,他可以隨意享用,但他對糖果的興趣已經不那么濃烈了。
這件事,已經過去了6年,我偶爾會向兒子提起,問他還記得嗎,兩歲的孩子自然不記得,可我卻會記一輩子!
之后,我開始自學心理學。
除了成套購買國內著名的育兒專家,尹建莉、孫瑞雪、小巫、周國慶、哈佛女孩的書籍外,還成套購進教育專家李希貴、王金戰、薛瑞萍的書籍,并且集齊了心理學家武志紅所有的書。
不過,我更傾向于閱讀漢譯本國外兒童心理學著作,蒙氏教育系列、《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系列、《如何說…》系列、《養育男孩》、《家有性情兒》、《孩子:挑戰》、《全腦教養》、《情感依附》……毫不夸張的講,市面上能見到了優秀漢譯本書籍,我幾乎都有。
為了深入理解這些書籍,我在看完書后,總會將它們拆解,并寫一些書評。
為了方便看書,我又購買了kindle的年費會員,這樣可以隨時閱讀這類書籍。
為了深入學習心理學,我又花了大量時間,付費學習了心理學家武志紅和張海賢的心理專欄,并且大量的收聽各類心理學著作。
我在某平臺已連續學習635天,累計學習時間1592.5h。
學的越多,才越發現,自己懂得越少。也就越明白那句話的深義:很多道理,不是你真的懂了,而是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還不懂。所以,過不好今生也不足為奇。
育兒的道路還很長,出于對自己的無知,出于對往事的無限思緒,我一直在這條路上不斷的深根細作,希望對自己也對自己的孩子有所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