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真爛漫的年紀,心里卻被蒙上一團烏云,厭學、暴躁、易怒、冷漠……這些本不該屬于他們的詞語,卻接二連三地找上了門。
說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道的人不在少數,但對不少人來說,它依舊是陌生的,是不愿接受甚至是排斥的。那么,在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逐漸增多,且日趨低齡化的當下,家長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又該如何避免呢?今天,我們來聽聽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張巖濱的“錦囊妙計”。
工作
坐不坐診一個樣“忙”成了常態
“能稍等我一下嗎?不好意思,這邊有個患兒家屬找我有點事。”拿上資料,張巖濱急匆匆離開了病區辦公室。
這一天,本不是張巖濱的坐診日,可似乎,不坐診的她并沒有比坐診時清閑半分,而據了解,這已經是她當天在完成正常工作外見的第三個患兒家屬,“現在疫情防控有要求,但患兒家屬也有需求,所以只能咱多跑跑路了。”說起這些,張巖濱笑了。
1999年,從河南醫科大學(現鄭州大學)畢業后,張巖濱到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工作,后隨著全國精神科和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的不斷發展,該院設立了全國唯一擁有開放病房的兒童青少年心理科,而張巖濱也就成了該科室的一名成員。
“好像從工作那天起,手機就沒再關過機。”張巖濱挺害怕不當班時接到醫院電話,“因為一有電話,特別是晚上,肯定就是病房出啥事了。”可一方面,她又十分擔心錯過一個電話,“有的是醫院打的,有的是患兒家長打的,但肯定都是有事才打。”對張巖濱來說,從醫21年,她已很難將生活和工作分得特別清,因為幾乎每天,她都在為病房里的孩子操著心。
選擇
工作辛苦是必然但所獲價值足以填補
“其實做‘兒童青少年科’是比較累的,也比較辛苦。”張巖濱所說的辛苦和累,不光來自對患兒用藥絕對安全性的考慮,還有極大一部分來自開放病房管理上的壓力。
比如在前幾年,類似患兒趁醫護不注意偷跑出去上網、跑出去不愿回來等,常讓張巖濱和同事倍感壓力,而近幾年,因重度抑郁自殺、自殘的孩子,則又十分讓張巖濱和同事憂心。
“現在孩子很聰明,有孩子通過快遞來藏刀片。”為防止孩子受傷,張巖濱所在科室購買了金屬探測儀,每天都要對患兒和病房掃上一遍。當然,有時候張巖濱和同事還得充當調解員,“患兒之間有時會發生摩擦,有些家長還護短,那我們就得趕緊調解,包括家長間的矛盾,我們也得給解開。”
既然這么累,張巖濱為何不換個科室?“累歸累,但有成就感。”去年高考前,張巖濱接診了一名來自信陽的高三學生,“那孩子有點,老師不讓上學了,天天在家,要不不說話,要不就很暴躁。”
男孩的母親找到了張巖濱,并帶兒子開啟了每周鄭州、信陽兩頭跑的就診日子,“本來他母親已經放棄了,但誰知道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他竟然考上了華中師范大學,連他的老師都特別驚訝。”在張巖濱看來,工作辛苦是真的,但也是值得的,“給這些孩子都治好,一個個高高興興去上學,這就是一種成就感。”
變化
發病年齡趨于低齡化不同年齡段問題各不同
“情緒障礙多一些,年齡方面也呈現低齡化。”張巖濱說,10年以前,其接診的病人群體主要是十七八歲的孩子,但現在,她每天接觸的患兒更多是一些低年齡段的孩子,多數是十三四歲,還有不少八九歲、十歲左右的患兒,甚至還有些更小的孩子。
除了發病年齡發生變化外,近幾年,疾病的種類也有所改變。
據張巖濱介紹,前幾年,患兒的病主要集中在兒童分裂癥、兒童抑郁癥、等疾病上,但這兩年,除兒童分裂癥依舊較多外,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也在慢慢增多,“來咨詢多動癥、孤獨癥、抽動癥的家長有很多,有拔毛癖、焦慮癥、厭學癥的孩子也比較多。”
那么,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問題是否也存在不同特征呢?“這個是肯定的。”張巖濱說,學齡前階段,出現較多的是與發育相關的疾病,如孤獨癥、智力發育障礙、語言發育遲緩等,到了學齡階段,則更容易出現多動障礙、抽動障礙、學習技能障礙,而到了青春期,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則更多。
至于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張巖濱分析,一方面與醫學發展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學校和老師有關,“有家長帶孩子來就診時,就說是老師建議讓來醫院看看。”
大咖說
好習慣得從小養成責怪孩子前請先看看您做得是否到位
明明以前是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為何長著長著就像變了個人呢……這恐怕不是一兩位家長的感受。究其原因,張巖濱認為,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有多方面因素,但家庭和家長則是主要因素,“看著是孩子的問題,但反映的是一個家庭的問題。”
比如,有的家長當著孩子面吵架,把不良情緒傳給了孩子,又或者父母關系不好等,都可能造成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而如果一個長期帶孩子的家長存在強迫癥,其帶出來的孩子身上,多多少少也都會有強迫癥的影子。
此外,溺愛、過于依戀等,也容易造成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而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或不正常表現,又或者長期不在一起生活等,則可能導致孩子無法及時就診,錯過治療最佳時機。
那么,家長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呢?張巖濱建議,有條件的家庭盡量不要讓隔代人帶孩子,帶孩子過程中,父母關系也很重要,“即便吵架、發脾氣也別當著孩子面兒,這會影響孩子健全性格的養成。”
此外,張巖濱不建議在小學階段,特別是一年級時,就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她認為,一、二、三年級時,家長不要過多追求文化課成績,反而應該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生活和交友習慣,而到了初中階段,家長要做的就是與孩子多交流。
“如果父母能養育出性格開朗、健康,社交能力很好的孩子,那就意味著家長非常成功了。”張巖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