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但始終解決不好的問題。就我個人的思考感受體驗而言,我強調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教師要努力,讓學生學習的內容真正的走到學生的心里,我以為,不能走進學生內心的學習,無論表面上運用了怎樣的形式,都談不到深度的學習。深度學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的狀況,那就是學習的內容,它步入了學生內心深處、頭腦深處。第二個方面,是用真實具有思考價值的一種關注,來推動、觸動學生對于本學科核心問題的思考。學生真的能夠在他學習的過程當中,對于本學科的核心問題產生一定的思考度,關注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學生跟一門學科真正的關聯才建立起來,這樣一種關聯的建立,就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知道一門課是什么,研究的是什么,最關心關切的問題到底是什么的時候,他才有可能對這門學科產生真正的興趣和真正的敬意。
我覺得之所以老生常談,但是解決不了的其中一個非常核心的因素,是因為這兩個方面對于一個老師的教學素養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為了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舉一個例子,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打魚的》,其中有一段話,說“這種打魚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沒有很大的,很好的魚。”其實講話清楚明了,說到這兒就可以了。實際上就是打魚的狀況很糟。但是汪先生并沒有停下來,他后面寫道:“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鯉魚拐子、鯽瓜子、鯰魚。”這是一層含義。第二層含義接著說:“連不到二寸的‘羅漢狗子’,薄得無肉的‘貓殺子’,他們也都要……”,這是第二層含義。第三層含義接著還寫,“他們時常會打到烏龜。”
為什么汪先生在講這段話的時候,要往后頭又說了那樣三層含義呢?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輕視語文學科,特別容易覺得語文這個學科好像就是以記和背為主,不能用真實有效的問題來觸動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一種內在的關注。從作者的描寫上看,“鯉魚拐子、鯽瓜子、鯰魚”,非常糟糕,夠不上一條好魚的狀況,但從名稱、名詞的狀態上看,它畢竟還是魚,依然是魚。到了第二層含義,語言當中容易引人聯想——估計這些魚必然是劣質不堪的貓餐狗食。但是馬上加了一句話,“他們也都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好像是人的處境跟貓餐狗食有相似之處,甚至還有不如的地方。第三層含義完全不是魚了,竟然是烏龜。烏龜很好玩,我們見到烏龜以后,就會想到憨態可掬的烏龜,但是烏龜放在這樣一個語境當中,就顯得特別扎眼,因為烏龜似乎已經構成了對人坎坷悲慘命運深度的戲弄。從表面上看,它好像是對捉襟見肘、窘困的打魚夫婦生活的打破,但細思之下,這種打破非但不能打破,恰恰是對他們悲苦生活深度的構建。所以這個“烏龜”構成了外在的沖突與本質上的內核,讓他們悲苦不堪的生活又平添了一種無奈的苦澀。
所以一個學生在他學習的過程當中,如果對于語言關注了,對語言背后作家的傳情達意關注了,我以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對語文學這門學科,他的敬意關注度都會有所增加,漸漸就能覺得這是一門值得學、可學,有真實內容的學科。于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得以提升,而且會受到很好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