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學沒多久,就被網上的一個視頻給感動了!
早上六點,在重慶的一個公交車上,一群身穿校服的學生正自覺地集體背書。
同在車上的其他乘客,不僅沒覺得被打擾,反而被學生們積極自律的場面震撼。
盡管,有些網友看了會覺得“內卷太過嚴重”、“在公交車上看書對眼睛不好”。
我們姑且不看這件事的對錯。
單從孩子的表現來說:
能夠自主學習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表揚,而且特別有利于其成長的事情。
“快去把作業做了!”
“叫你學習,你卻在這玩手機。”
“你學習是給我學的嗎,能不能自覺一點兒?”
現實中,這些話才是很多爸爸媽媽的“口頭禪”,而熱愛學習的孩子都在“別人家”。
孩子能夠自主學習,是每個父母夢想,更是孩子能否成功的關鍵。
尤其是雙減之下,作業變少了,更是需要孩子在學習上發揮主動性。
可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該如何引導?
學會溝通,奠定孩子自主學習的基礎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前幾天開學前,柴女士下班回家,
發現兒子正窩在沙發上玩手機打游戲。
寒假作業只做了一點。
柴女士那個生氣,二話不說撕了兒子的寒假作業。
結果第二天,兒子竟然選擇了離家出走,連書包都扔在了家門口。
事后,母親自然很后悔對孩子的沖動舉動,只盼兒子可以平安回家。
玩游戲不做作業,確實會讓人生氣。
但遇到問題時不跟孩子溝通,而是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懲罰、打罵,
不僅起不到家長預想的警示作用,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教育學和心理學多年的研究結果表明: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動力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力,家長最先應該學會的就是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下面也是一個因為只玩手機不學習而引發的案例:
小女孩跟媽媽發生爭執,威脅媽媽要去跳樓。
而警察叔叔“教科書式”的溝通則成功化解了一場悲劇。
警察叔叔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理解她的心情,然后慢慢引導。
最終小女孩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跟媽媽道了歉。
“他總是油鹽不進,讓我們怎么溝通?”這是很多父母的苦惱。
其實不是孩子說不通,而是父母不會說。
要想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就是要先學會平等對話。
丟掉大人的控制與自以為是,用愛去引領孩子。
當遇到問題時,父母不妨試試與孩子高效溝通的“四步”語言模型:
第一步:認可孩子“你在哪方面是對的……”,
第二步:觀察孩子的表現“我發現……”,
第三步:鼓勵孩子“之所以……是因為……”,
第四步:啟發孩子“怎樣才能……”。
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還能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說:
孩子終將活成我們嘴里描述的樣子。
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用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就能越來越優秀。
減少過度獎勵,保持孩子的內驅力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群小朋友總是在居民樓下吵鬧。
打鬧聲、叫聲惹的大家沒法休息。
大家用了很多辦法,都沒能阻止“熊孩子”制造噪音。
后來一個老爺爺來了,他對孩子們說:
你們使勁吵,誰吵得最厲害,就能獲得獎勵。
第一天,老爺爺拿出十顆糖作為獎勵。
第二天,他把獎勵減到了五顆糖。
第三天,變成了三顆。
等到第四天,他決定不再獎勵的時候,
孩子們就開始覺得索然無味,慢慢地便不再吵鬧了。
這就是經典的心理學“過度理由效應”。
教育學家德西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了這個效應。
他請了一批喜歡做智力題的大學生,分成兩組做題。
第一階段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大家都做的很帶勁。
第二個階段,第一組的人每做對一道題給一美元,第二組仍然沒有獎勵。
這時他發現,有獎勵的一組開始出現情緒波動。
等到第三個階段,他宣布可以休息的時候,
有獎勵的一組已經停了下來,沒有獎勵的一組人有人繼續嘗試解題。
德西實驗證明:
在某些情況下,外在的獎勵不但不會增強活動的動機,
反而會降低這項活動對人的吸引力。
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為了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很多父母也會選擇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
確實,獎勵是對孩子表現的正面反饋,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千萬不能用力過猛。
物質獎勵帶來的只是當下的刺激,并沒有真正的激發孩子的內驅動力。
要想孩子真正具有學習的自主性,還是要調動起他的成就感和探索欲,讓孩子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幫孩子找到學習區,才能調動積極性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中,蔣欣扮演的媽媽田雨嵐有一個讓人羨慕的學霸兒子叫顏子悠。
子悠學習很好,也很喜歡踢球。
然而田雨嵐一心只想著如何更好地雞娃,想盡一切辦法讓兒子跑在前面:
輔導班排滿,作業做完一個還有一個,踢球浪費時間也被禁止。
慢慢地,之前愛學習、以學習好為傲的子悠變了。
他開始逃避厭學,甚至出現了心理疾病,
還幻想出了穿著足球服的小男孩“大龍”。
最初子悠在學習上是有主動性的。
優秀的學習成績給他帶來了成就感。
然而,媽媽的一逼再逼,提前搶跑和過度學習讓他再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
美國密歇根商學院的迪奇教授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三區理論”。
他將學習分成了一環套一環的三個圓形區域:
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當孩子位于“學習區”時,學習內容的難度配比在15%左右。
也就是說,里面有85%已經學過的內容,還有15%未學習過的新內容。
這樣既不會讓孩子有完全不會的挫敗感,還能有繼續學習的成就感。
狀態就能呈現出最佳效果。
孩子的學習是個長跑。
能跑贏的不是搶跑的孩子,而是循序漸進、不斷堅持的孩子。
幫助孩子找到屬于他的學習區,才能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有壓力也有動力,讓孩子在“升級打怪”中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
引導孩子走上自主學習,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和科學的引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