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問題大部分是行為
這個問題,可以從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開始說起。
弗洛伊德在研究心理疾病的過程中,發現了“潛意識”
在弗洛伊德的經典案例里面,介紹了一個害怕馬的男孩。
按理來說,馬對人沒有攻擊性,并且很多人都喜歡馬。
如果有了害怕蛇、蜘蛛、老虎等,這也很正常。有些人害怕狗,也能夠解釋,有可能小時候被狗嚇到了。
可是為什么小男孩會怕馬呢?
難道小男孩有被馬踢過?
經過訪談,弗洛伊德得知,小男孩沒有被馬踢過的經歷,弗洛伊德百思不得其解。
通過進一步的訪談,弗洛伊德知道了小男孩為什么會怕馬。
小男孩對馬的恐懼,其實是對小男孩父親的恐懼,馬和父親形成了對應關系。怕馬等于怕父親。
找到了小男孩恐懼的來源,那么進一步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是取消“馬”和“父親”的聯系。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知道了,來訪者的軀體癥狀、情緒問題,不一定就事論事能夠找到答案。比如,上面的這個案例,如果用行為脫敏療法,讓小男孩逐漸去接觸馬,然后逐漸擺脫對馬的恐懼,也許小男孩表面上不會怕馬了,但是每次遇到馬,都會有嚴重的緊張心理,那么還是沒有達到治療的效果。
當然,系統脫敏療法,對于恐懼癥來說,還是非常有效的療法,能夠比較直接改變行為。
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哪種療法的優劣,我們只能說,每個療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不管哪種療法,心理咨詢師都要對治標、治本進行研究。
我們知道,來訪者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產生的,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并且不是在一個情景下有心理問題,而是在多個情景下有問題。
比如一個長期被媽媽批評的女孩,長大后會發展出來不敢拒絕。
一個長期被媽媽批評的男孩,長大后不敢和年長的平等女性相處,遇到女上司會陷入到唯唯諾諾當中。
上面只是舉了幾個常見的例子,也許聰明的讀者已經知道我為什么要舉例了。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是有一個發動機制的過程,而每個人的行為發動機制,不會完全一樣的。正由于個體的差異性,產生了個人行為風格的多樣性,也賦予了每個人的個性和特點。
在集體主義文化里面,我們不太宣揚個性特點,認為自己盡量和大眾保持一樣就好了。這是長期農耕文化、儒家文化熏陶下產生的狀況。
那么,是不是在集體主義下,人的個性特點就一樣呢?
顯然不是的。每個人的信息加工過程,完全在個人的腦子里面發生,看不見也摸不到。怎么才能看到信息加工機制呢?
找心理源頭
按照維果斯基的理論,每個人的存在,不是獨立于社會,也不是獨立于人類,而是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獨特個體。當一個嬰兒出生,此時的嬰兒已經和其他動物不一樣,而是享受著人類社會進化產生的文化福利和進化紅利。
比如現在的人類嬰兒出生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母乳,而是可以從配方奶粉中獲取營養。有些嬰兒會消化不良,那么醫生會在開嬰兒促消化的藥物。有些新生兒有黃疸,醫生會安排進行理療用燈進行照射消除黃疸。
隨著嬰兒的成長,開始發音,和猴子、猿不同,人類已經發展出來復雜的符號體系,教會嬰兒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過程,是適應社會的重要一步。
嬰兒的出生,已經不是野生嬰兒,而是人類社會共同哺育的嬰兒,即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又延續著歷史文化。
有研究顯示,嬰兒在嬰幼兒0-1.5歲期間被很好照顧的條件下,可以和撫養者(主要是母親)產生良好的情感連接,這種情感連接有利于嬰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并且這種情感連接還能夠預測該嬰兒成長后是否能夠和愛人建立持續、安全、穩定的情感關系。時間前后上存在正相關,也就是說,在嬰幼兒被很好照顧的孩子,長大之后找伴侶基本上是沒有太大困難的,相反,在嬰幼兒時期沒有被照顧好的孩子,長大之后找伴侶總是存在各種波折,特別難交友結婚。依戀關系可以量化地測量成人的情感連接是不是安全。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會長期影響著親密關系,安全的依然關系,讓愛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對于情感上多次出現困難、波折的人,我們建議要梳理依戀關系,從源頭上分析安全感。是不是一定要轉化為安全的依戀關系才能夠結婚呢?也不是。我們認為,當然最好的方式是轉化為安全型的依戀。但是,依戀類型請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換句話說,一個具有安全依戀類型的人,如果遇到一個很回避的伴侶,也可能轉化為不安全的回避型或者是焦慮型。
我們今天這里不講依戀關系,只是用依戀理論來解釋一下為什么心理咨詢師在做案例的時候要用科學的方法,要用科學的理論去分析來訪者的行為。依戀情感連接是非常好的一種找心理問題源頭的方法。也是幾代心理學家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人與人之間情感交互模式的心理發生機制。
和依戀的情感發生機制類似,每個人在遇到人事物事情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固定的心理發生機制,精神分析學派總結了一些發生機制,比如防御機制,認知學派也總結了一些機制,比如自動化思維機制。這些前輩心理學從人類的心理機制視角出發,從宏觀上能夠總結出這樣的機制,不論對于心理咨詢師,還是普羅大眾來說,都能夠從中收益,心理咨詢師掌握了心理咨詢的工作方法,普通大眾能夠從書本里面找到自己的認知模式。
如果心理學家的書籍、理論能夠治愈人們的心理,那么人們就可以適應社會,那么就不會有情緒困擾了,對吧?
可事實上,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心理學家的書越來越多,人類社會的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多,這不是一個悖論嗎?
難道心理學家都錯了嗎?難道心理學家的理論沒有用嗎?
并不是,心理學家的理論,可能過時,但在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的那個時代,心理學家的理論是符合時代特點的,具有時代的正確性。我們需要有一個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來看待過去心理學家的理論。
此外,當代心理學家的理論,是產生于此時,也是服務于這個時代的理論,好的理論不僅可以解釋過去,服務當代,還能夠在未來被應用。
比如《感性理性系統分化說》這本書介紹的人格理論,很多人認為是可以應用到未來。
找心理源頭,一定用理論來找到來訪者的心理發生機制。一個優秀的心理咨詢師,要掌握分析來訪者心理機制的發生過程,要分析出來訪者的心理機制特點。要知道這個來訪者張三的心理機制特點是什么?那個李四心理機制特點是什么?只有找到心理機制的特點,才能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去分析來訪者的心理問題,而不是按照來訪者的視角去分析問題。
于是,我們要說清楚,在尋找心理機制特點的過程中,心理咨詢師要證據鏈思維,要有科學思維。通過分析,才能找到問題的源頭。
是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源頭。
并不是,問題有很多,源頭不止一個。但源頭不會太多,會聚焦在幾個。比如情感問題,會聚焦在依戀關系;工作問題,會 聚焦在認知風格;人際問題,會聚焦在人際互動模式。
找到源頭,解決來訪者問題的辦法就很多種了,心理咨詢師可以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去處理。根據個案經驗,找問題一次咨詢,處理問題5-8次咨詢。如果從來訪者經濟成本來說,大約3000-5000元,可以解決一個困擾的問題。
對于咨詢師的時間成本來說,在8次6個小時左右,可以幫助一位來訪者,咨詢師的自我效能感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