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鄰居在照顧孩子時訴苦,她的寶寶今年四歲了,可是總想著玩兒,一點也不擔心學業,別人家的寶寶,晚上都能學到12點,自家寶寶可倒好,每天晚上回到家就是玩兒,也不復習在幼兒園里面學到的知識,不是看動畫片,就是玩跳繩、玩玩具火車什么的。
說完,鄰居一臉愁容地問我,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讓自家寶寶,把注意力轉移到學業上,努力學習啊?因為,如果幼兒園學習不好就不能考好的小學,小學學不好就不能考好的中學,中學學不好就不能考好的高中、好的大學,這樣下來的話,人這一輩子就毀了,他可不想自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看著鄰居一臉焦急的樣子,無奈地搖了搖頭,其實這是大多數家長的心病。寶寶才剛上幼兒園,父母就著急地希望自家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哪知,這句話不知道毀了多少孩子。孩子才剛剛上幼兒園,不該把時間安排得太緊湊。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吃吃,該喝喝,該運動運動,該玩兒玩兒,只要是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玩一會兒小游戲,或者是看一會兒動畫片也是可以的。
我想,鄰居的本愿是怕自家孩子被同齡小孩給落下,就抱著想要孩子更好的想法,希望孩子可以學得更多,卻不想,適得其反了。
父母越是愛孩子,就越容易著急出錯,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會出現偏差,所以,孩子有這樣的表現,純粹就是父母太過焦急的結果。
一,四歲的寶寶只會玩,父母何必太著急?
孩子愛玩是天性,更不要說是4歲的小孩了,這個年紀的孩子真處于好奇心特別旺盛的時期,父母不應該認為孩子愛玩不愛學習,就是不好的習慣。
相反的,愛玩的孩子好奇心重,探索能力也超強,他們會在你不知不覺間就學會了如何玩平衡車,也會在你忙碌中跟著動畫片里的歌曲哼哼唱唱,開啟她的音樂天分呢,所以說,孩子 不是不愛學習,只是父母太過焦慮,沒有看到孩子的成長。
1,快節奏的生活狀態,給父母帶來了焦慮感
時代在進步,老百姓的錢包也越來越鼓了,與此同時,社會節奏仿佛也越來越快,在這種節奏下,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其實都給成年人帶來了十足的焦慮感。
而對于有寶寶的家庭而言,寶寶無意中又成為了一根導火索,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比別人更加優秀,未來可以上個好的名牌大學,找到一個好的工作,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所以,抱著教育要從小抓起的念頭,給孩子報了很多課程。
但是,對于孩子而言,為了能達到父母的期望,他們就必須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迫放棄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而要變成父母眼中愛學習的好寶寶,不然就不是聽話的小孩…
所以,行業競爭的激烈,就業競爭的激烈,為上一所好的學校而競爭激烈等,都給有寶寶的家庭帶來焦慮感,深怕一不留神,自家孩子就要被社會淘汰了。如果說這個時代是最好的發展時代,那么出生在這個時代的孩子們也是最好的發展苗子。
好多父母也是意識到了這點,所以,為了讓自家的孩子更加出色,他們在孩子出生前,就制定了很多學習發展的計劃。比如,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報名各種啟蒙輔導班、各種興趣班,只為抓住孩子“最佳的”學習階段。
彼此之間的競爭,不但沒有完成父母心中的祈愿,反而讓孩子過早地陷入了這種惡性競爭中。社會的殘酷競爭,加深了父母的焦慮感,讓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途中跌跌撞撞。
2,攀比心理,運用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社會的快節奏發展,那么,在這種節奏下,產生的攀比心理則是最奢華無用的東西,因為它會帶來無意義的競爭,讓我們產生過多的焦慮與困惑。
雖說如此,但有很多人依舊被這種心理所迷惑,于是,出現了很多拼爹、拼能力、拼錢財、拼家世的一群人,其中包括拼孩子的。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比過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長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逼迫他們學習各種知識,各種網課、線下課層出不窮。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有它特殊的意義,而父母“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其實是打破了孩子循序漸進成長的平衡。
認為4歲孩子不愛學習只愛玩,那是父母加諸在孩子身上的想法,其實孩子每天都在學習成長,只是父母被這種攀比心理所迷惑,忽視了孩子在不經意間的成長。
二、如何才能與孩子更好的相處
1,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應該盡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而且,4歲的小孩在體力和智力上都在飛速發展,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有很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重,對各種新鮮事物都非常感興趣,常常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嘗試、去挑戰,并且容易沉迷于其中。
比如,搭積木,他們會因為積木能搭建各種新奇好玩的事物而沉迷;或者,對玩具車可以自由穿行而感到驚訝,就會玩得忘乎所以;在外面看到各種各樣新鮮的事物,游樂場什么的,就會想要去觸碰、去感覺…
我們常說,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還不如說,孩子的天性是愛探索,對一切未知事物的探索求知。
游戲是好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就會通過“玩”來感知積木的神奇魔力,探索為什么它可以搭建不一樣的東西;或者是好奇為什么有人能玩平衡車玩得這么溜。因為孩子還小,它不像我們大人,一眼就能明白游戲原理,他卻需要不停地摸索才能得知,并在玩樂中成長。
2,在玩樂中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教育
所以,在孩子還小,對外界事物特別感興趣的時期里,不要逼迫他去學習不喜歡的事物,因為這樣容易遭到孩子潛意識里的排斥和拒絕。相反的,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在玩樂中成長,因為學習不止在書上。
對于孩子而言,如果我們能在他的興趣與探索領域里,對他進行引導式教育,會比填鴨式教育更加有效。
比如,帶他去動物園見識不一樣的動物,帶他去天文館看滿天繁星,帶他去看花看草看世界…
又比如,12歲的愛迪生,因為喜歡“鼓搗”科學小游戲,被校長誤認為貪玩而開除。他的媽媽卻不這樣認為,她了解兒子的興趣,鼓勵他繼續探索,并為他創立實驗室,希望他可以在科學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后來,長大的愛迪生不負媽媽所期望,發明出了電燈泡、電報機、留聲機等,還發現了熱電子發射現象。
總結
孩子的生活節奏、成長氛圍和大人是截然不同的,大人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孩子也有。我們不能把大人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為了能夠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將來,就殘酷地剝奪了他現階段的幸福,這是極不人道,也是極其不可取的。
況且,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你怎么能指望他每天辛苦地學習,廢寢忘食呢。如果孩子真的變成這樣了,那恐怕應該第一時間去心理醫院治療一番,而不是在一旁沾沾自喜吧。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人作為主體的不同的生活節奏和氛圍,在不同的生活節奏和環境里,適應往往是最好的選擇。在該玩的年紀就應該放心大膽地去玩兒,在該學習成長的時候就對他進行引導式教育,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找到他們的興趣愛好點,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