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中院發布的一則案情分析引發關注。據介紹,南京一名博士“虎爸”經常要求7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學習文言文和高等數學。在學習過程中,這名父親還會對子女使用侮辱性字眼,甚至出現毆打行為。經民警、婦聯人員協調均未果,妻子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法院簽發三個月的保護令后回訪得知,該父親未再出現打罵行為,妻子也不再對保護令續期。
“虎爸”真不好惹,常常為了學習不叫睡覺,學不會還動口又動手——假若我們從孩子的視角來觀察和描述,更容易體會到他們可能從這一事件中受到的傷害:不僅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有心靈上的陰影。不管是對誰家的孩子施暴,不管其本意是為孩子好還是拿孩子撒氣,這種行為都觸犯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必須嚴厲地批評這名暴躁的虎爸,同時要為理性的媽媽點贊。正是她敏感的法治意識和較高的維權能力,通過申請人身保護令的方式,用法律的力量制止了“虎爸”的摧殘,保護了孩子們的身心。不同的教育子女方式,讓高學歷的“虎爸”相形見絀。
這件案子之所以受到網友關注議論,不只是因為虐娃的家庭暴力行為,還因為“雞娃”的教育方式。望子成龍的愿望可以理解,但讓5歲和7歲的孩子熬夜學高數,學不好還要挨打,這就好比要求剛生下來的孩子學會跑步,上演了一則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故事。“虎爸”取得博士文憑,但最好回憶一下,自己是哪一年學的高數?對孩子暴跳如雷,對孩子學習又有什么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該學習拼音和數字,這名爸爸卻把文言文和高數搬上書桌,他的思想倒是與一些教育機構宣傳話術的內核完全一致,比如“人家孩子都拿英語當閱讀工具了,你的孩子還在背單詞;人家孩子都發明機器人去了,你的孩子還在算奧數。”概括來說,還是所謂“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論。這些家長和機構是否想過,為了緩解成年世界不著邊際的教育焦慮,忽視兒童成長中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需求,是否應該?看到一些經過包裝的優秀個例,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追上腳步,是不是把自己不合理的期待霸道地強加到了沒有辯解能力的孩子身上?自己的思想誤區,別等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后才恍然醒悟。
南京中院為虐娃發出人身保護令,是對博士“虎爸”的警告,也是對所有粗暴家教的家長的警醒:“雞娃”要慎重,虐娃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