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家庭經濟逐步拉開了貧富差距,但不論貧富,多數父母在對待兒女教育方面,都會秉承“盡可能滿足”的觀點來為孩子創造優越的條件,以至于“寒門富二代”比比皆是。
傾盡所有為孩子營造好條件,是否就如愿以償能夠培養出杰出、優秀的孩子呢?答案并不是……
一些一味寵溺孩子的家庭,最終換來的是不知感恩、自私自利的孩子,論其根本原因與家長過度溺愛的家庭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一碗“牛肉面”測試家庭教育等級,過度溺愛毀娃不自知
第一組家庭:凡事以孩子為中心
母親忙碌了一早上,端出煮好的牛肉面擺在孩子跟前:“趕緊趁熱吃吧,吃了好去上學。”
孩子拿起筷子心安理得吃著牛肉面,渾然不覺父母親面前空空的碗。
這種家庭是典型的“溺愛式”教育模式,父母咬緊牙關、節衣縮食,拼盡一切都為孩子。
孩子享受著家里最好的資源,渾然不覺父母的辛苦,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第一組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凡事以孩子為中心,溺愛過頭的結果是毀掉孩子而不自知。
第二組家庭:讓孩子明白孩子的辛苦
一碗冒尖的牛肉面擺在孩子面前,孩子剛要動筷。
媽媽打斷了他:“孩子,今天家里只準備了一碗牛肉面,你上學讀書要吃飯,爸媽上班也不能餓肚子,你看這牛肉面,一分為三,我們一人一份好嗎?”
孩子遲疑了一下,很快點頭同意,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吃完了這一碗牛肉面。
第二組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家長付出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并理解父母的辛苦。
盡管一分為三的牛肉面或許并不能填飽肚皮,但孩子會明白一個道理,家庭是一個完整的組合,父母的付出并不是理所應當,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應該分甘同味。
在這樣家庭教育氛圍下教育的孩子,久而久之會養成他們懂得與他人分享的習慣,不會將凡事當作理所當然。
第三組家庭: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媽媽把煮好的牛肉面端上桌之后,拿出了三個空碗擺在了孩子面前,告訴孩子:“今天特殊情況,家里就剩下最后一碗牛肉面了,孩子,怎么分你來決定。”
孩子往每個碗里都均勻分了一些面條,然后將余下的牛肉,分了大部分在父母碗里,孩子對父母說:“爸媽,你們上班辛苦,多吃一些牛肉補充體力。”
和第二組家庭相比,同樣是一分為三的面條,但并不是父母作為引導,而是完全將主動權交給了孩子。第三組家庭對孩子的信任又上了更高一層的教育層次。
第三組家庭的教育模式,不僅是教會孩子成為家庭的一分子,要懂得分甘同味,同時也延伸出孩子身上的責任感。
在這樣家庭教育影響下成長的孩子,他們很少會自私自利,而是懂得考慮他人的利益,擁有大格局,很容易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具有團隊管理意識,有承擔、愿意奉獻,是非常卓越的領袖人才。
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使然,但很多家庭“愛之無度”,讓孩子“恃寵而嬌”。
古語有云:“慣子如殺子”,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以此古訓為境界,掌握好愛之尺度。
學習第三組家庭的教育模式,用科學、合理的引導方法,在愛孩子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讓孩子不會“數典忘本”,最終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有孝義的棟梁之才!
寶媽們,你們會采取哪種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呢?是無端溺愛?還是走心教育?分享你的觀點一起討論吧。
ps: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