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們都明白家庭教育對人的重要性——它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從“上任”那天起,父母們就開啟了為子女的未來謀劃,而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孩子的未來人生格局及軌跡會慢慢發生轉變。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組距今60多年的教育海報(1952年由上海新亞書店發行的《兒童心理教育圖》),看看他們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1、(如上圖)“小孩子的好奇心并非破壞,父母可給他一種代替物,滿足其好奇心。”這段話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呢!美國兒童認知心理學家文迪·奧斯托洛夫認為,好奇心是每一個孩子先天具備的,但往往因為某些外界因素(父母的阻攔等)而遭到扼殺,最終所剩無幾。
其實,讓孩子擁有好奇心能夠激發他們積極向上,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之所以有這么多的成就,除了天賦之外,更多的是因為他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因此,希望各位父母能夠適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去強制性打壓。
2、“大家公平,才不妒忌。”這個觀點特別適合二胎或者是多胞胎家庭,俗話說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碗水要端平。”父母之愛,應該盡量公平、公正,對待孩子一視同仁、不偏私、不搞特殊化,這樣才更加有助于家庭關系的和睦。
3、“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這對兒童來說,真是十大未解之謎,每每跟父母提到這個問題,得到最多的答案大概就是“你是垃圾堆撿來的。”很多中國羞于跟孩子討論這個話題,畢竟涉及到兩性。
然而,研究發現,孩子2~3歲左右,求知欲望爆棚,看到孕婦懷孕,就會聯想到自己的出生,并尋問這個問題,此時父母描述此事的態度,決定了孩子今后對自己的出生是充滿愛意的還是失落。
關于出生、關于兩性,本來就是自然發展的過程,父母其實大可不必如此緘默,選擇適合的時機,適合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到生命的孕育過程,有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育。
4、“死是生命的停止。”死亡教育,在中國算是一個禁忌話題,父母很少會專門跟孩子談到這個話題,“死亡”二字,未免過于沉重。
《西藏生死書》中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老師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然而,人的生命畢竟是有限的,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隨著死亡,在病痛面前、在天災面前、在意外面前,生命顯得無此脆弱。死亡降臨的那一刻,每個人都彷徨而無助,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從小就讓孩子接受到死亡教育,而并非對此閉口不提,這樣才能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中學會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延長生命的長度、挖掘生命的深度,將來在即將釋然的一生,告訴自己不枉在人世間走一遭。
5、“要發展兒童想象力。”想象力是促使人奮發向上的動力,孩子天生的想象力會比成年人豐富。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思維越來越受到外界的禁錮,所以天生的優勢會慢慢消失,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作為父母,介意嘗試著用圖畫或者積木發散孩子的想象力,在整個過程中,父母應該盡量任由孩子自由發揮,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和角度去要求他們。
6、“子女不可溺愛,也不可不愛。”這句話實在是妙,一語戳中如今客觀現實生活中的育兒痛點、育兒盲點。當今父母,往往無法把握好對子女關愛的尺度,經常在“溺愛”和“不愛”兩種極端中游走。
前者容易養出個自私、貪得無厭、游手好閑、不思進取的孩子,后者容易養出個冷漠、缺愛、心理防線高的孩子,無論變成哪種,相信都不會是父母希望看到的結局。
7、“嬰兒在母親的懷抱里,可獲得最寶貴的安全感”、“鼓勵孩子喜歡動物,發揮同情心”,研究發現,孩子在童年時期得到了高質量的陪伴,與母親建立了親密的關系,長大后會更加有安全感、更加富有同情心,長大之后社交能力會很出眾,情緒也會趨向穩定。
孩子來到世界,懵懂無知,學會同情和愛其實是最為重要的一課,這個需要從小就讓他們感知到這些。
8、“不要讓他怕黑暗。”教會孩子勇敢,讓他們克服自身恐懼,將來才能更好地在這個人世間立足。現在很多父母,過于膽戰心驚,老是將孩子當作“溫室的花朵”,過度保護之下,他們必然難以真正成長起來,將來面對挑戰時,往往就會退縮。
以上8張圖,簡明扼要討論了有關生、死、愛、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夠給各位家長一點啟發,在你們的育兒之路上提供某些新的思路。(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