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今天在座的各位,就是為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埋頭苦干、拼命硬干、負重前行的人,你們不愧是我國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和家庭教育學科建設事業的脊梁。”在11月7日于重慶召開的“第一屆全國高校家庭教育學建設研討會”暨“全國高校家庭教育研究會(籌)成立大會”上,教育部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傅國亮盛贊來自全國的這支專家隊伍高度的使命感和嚴謹的學術精神。
會議由全國高校家庭教育研究會(籌)主辦,重慶師范大學承辦。來自重慶師大、南京師大、首師大、北師大、北大、清華、中國教科院、東北師大、陜西師大、華東師大、上海師大等18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國教科院、上海社科院等科研院所的20余位家庭教育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就高校家庭教育學科建設的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核心內容展開深入探究。
勢在必行,理論研究積極回應實踐需要
2020年注定難忘,在疫情最嚴重的早春二月,“全國高校家庭教育學科建設聯盟”于無聲處集結,開始了家庭教育學科的創建任務。聯盟的召集人是重慶師范大學的趙石屏教授,研究家庭教育逾30年,傅國亮贊譽她為全國家庭教育學科建設的努力和貢獻“赤子之心,令人動容”。
趙石屏認為,近年來家庭教育實踐對專業化觀念、專業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我國高校至今尚無家庭教育專業設置,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嚴重滯后于4億家庭的教育實踐,缺乏理論的先進性和引領性。“家庭教育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教育領域,特別需要理論的指導與支撐,黨中央‘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支持體系’的戰略部署,更是需要家庭教育指導的專業人才,學科建設是高校的本職,高校責無旁貸。”
傅國亮全面回顧總結了教育部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出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建設與家庭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背景下,全國高校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勢在必行。他說:“家庭教育已經走上了政府主導、行政管理和學術引領的發展階段,家庭教育學科建設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遵循教育政策;家庭教育學科知識構建既要有價值判斷,又要有意義判斷。這次會議是一個具有節點意義的不凡事件。”
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致辭的西南大學教授黃蓉生指出,研討會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重要論述、對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家庭教育重要戰略的深度學習和貫徹落實,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她希望聯盟肩負學科建設使命,聚焦家庭教育理論和現實問題,密切跟蹤學術前沿,構建家庭教育學科體系,豐富中國特色教育理論。
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澤揚教授指出家庭教育研究的薄弱性以及平臺建設和智庫建設的重要性,認為亟須完善家庭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希望與會專家擔當起推進家庭教育學術研究的重任。
多元視角,不同取向構建家庭教育學科體系
一天半的會議議程安排得滿滿的,學者們在各自深耕多年的研究領域里,從教育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策法學、研究方法、體育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研究家庭教育的現象、本質與問題,論證不同取向的研究路線,力求形成多學科融合的家庭教育學科知識體系。
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繆建東教授提出“基于學科任務視角的家庭教育學科建設思路”,他認為:“系統化邏輯化是理論的本質要求,在學科建設諸要素中,學術是主線,理論是核心,沒有理論的完整架構就很難稱得上是學科,學科應該是完整的知識體系,完整的知識體系應該是系統化與邏輯化構成的,是系統的邏輯體系。同時還應該有完整的學術隊伍、學術平臺,涉及學科的視角、定位、性質、基本要素、內容、評價等。最重要的應該是系統化、邏輯化的知識體系,否則很難說構成一個學科。”
江西省教科所所長吳重涵教授介紹了“經驗追蹤研究與家庭教育學科理論建構”,提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學科知識體系不能簡單走思辨的道路,不能急功近利,要以扎實的研究為基礎,尤其是要倡導規范的實證研究,“要做跟蹤積累性研究,以多學科視角對話為基礎,注重用系統生態、社會和家庭結構、兒童發展等理論視角將累積性研究成果構建成比較科學的邏輯框架”。
首都師大康麗穎教授指出家庭教育理論建構應該全面認識家庭的社會屬性,尋找家庭教育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把家庭作為教育理論建構的場域,表達家庭教育研究的形而上之思。康麗穎主張把家庭特質作為方法論來解讀,尋求對家庭生活與教育關系的理解,“養育是家庭教育理論建構的起始概念,要做到順勢而養、乘勢而育、糾偏而育”。
北師大邊玉芳教授聚焦“家庭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建構”,認為“學科是科學研究成熟的產物,家庭教育建設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融合,涉及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應加強系統性視角、差異性視角、根源性視角的基礎研究”。她強調要關注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對比、傳統技術與新方法相結合,研究家庭對兒童全方面的影響、家庭環境和家庭關系對兒童的具體影響、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教育問題以及家校社三方合力如何促進兒童的發展。
“家庭教育學是教育學嗎?家庭是學校嗎?家長是老師嗎?孩子是學生嗎?生活是家庭課堂嗎?”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洪明研究員用一連串問題展開他對“家庭教育學科本質屬性及主要特征”的思考,指出家庭教育學的本質是認識家庭教育現象、研究家庭教育問題、探索家庭教育規律、指導家庭教育實踐。他認為“家庭功能包含眾多方面,教育功能只是其中之一;孩子是有待發展的人,不是只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要研究家長如何成為教育者、合作者和教育消費的選擇者”。
上海師大李燕教授認為“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學”的內容和框架應該以學前兒童發展為中心,并考慮對學前兒童父母的養育支持,包括對父母教養知識的支持、婚姻關系支持,幫助父母獲得父母角色,幫助父母理解親子互動模式、教養行為與兒童發展的關系,對父母的教養效能訓練、幫助父母學習解決共同教養問題等。
北京大學董進霞教授提出構建“家庭體育”的學科建設規劃。她呼吁“家庭教育從運動場開始”“運動是最好的人生學習機構”。面對我國青少兒體質下降、心理疾病高發的現狀,董進霞強調體育是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下一代的有效手段,是家庭教育的一項回報率極高的投資。
中國教科院儲朝暉研究員構思了“家庭教育政策法學”學科方向的三年規劃;陜西師大李少梅教授聚焦“家庭教育立法的現實訴求及應對策略”;重慶師大牟映雪教授匯報了“重慶市家庭教育法規研制”的理論依據及思考;重慶師大申仁洪教授闡釋“伙伴協作與特殊兒童家庭賦權增能研究”,提出特殊兒童的家長群體急需切實的支持與指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楊韶剛教授聚焦“多維一體的家校協同教育”;吉林大學李兆良教授論述了“積極家庭教育的理論構建”;南京師大殷飛副教授分析“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急需堅固的理論支柱”,并強調理論引領、回應實踐的重要性。
趙石屏解讀家庭教育原理,提出了“生物—文化”取向的研究路線,并將家庭教育的生物性、初始性、關系性、秩序性、情感性、生活性、利他性、敘事性、禮俗性等九大原理,作為家庭教育區別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獨立于教育學系統的理論體系。
當日成立的全國高校家庭教育研究會(籌)推舉繆建東為會長、趙石屏為常務副會長,確定了家庭教育研究各方向的帶頭人,并以一年、三年、十年規劃為期進行了周密規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家庭教育研究尚面臨目標不明、邊界模糊、原創不夠、成果分散、質量不高、協同不足、隊伍單薄、平臺有限、開放不夠等諸多問題,學科建設的道路非常艱辛,但重任在肩,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