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學生小藝一直盼著長大,因為長大后就能獨立,對于只會吵架的父母和冷漠的家庭,她沒有一絲絲留戀。
在大多數人眼中,家是溫暖的港灣,是疲累時的歸屬。有些青少年卻將家視為自己焦慮抑郁的深淵,一心想著逃離。
青少年患上抑郁癥,雖然存在多種多樣的原因,但家庭難辭其咎。“劍拔弩張”的家庭關系,過分寵溺的家庭教育,習慣忽視或缺少陪伴的家庭氛圍,都可能成為“致郁因子”。預防和疏導青少年抑郁情緒,重視家庭的“治郁”力量是當務之急。
多些陪伴,用愛消融負面情緒
抑郁癥低齡化已漸成趨勢。臺州醫院恩澤婦產醫院副院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雙齊接診的青少年患者中,就有一些是剛開啟校園生活的小學生。“初高中生心理出現問題,可能涵蓋了家庭、學習及人際關系等因素,小學低齡段學生抑郁基本上就是家庭的原因。”
楊雙齊分析,父母忙于工作,忽視和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隔代教育面臨觀念鴻溝,過分溺愛導致孩子成長出現偏差;父母感情不好時常吵架,給孩子幼小心靈烙下了創傷。追根溯源,家庭中親子關系的疏離是導致孩子情緒抑郁的根本原因。“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很重要。”
“父母一言一行等都會通過感官進入孩子的潛意識,從而產生影響。”楊雙齊說,對于不同年齡的孩子,陪伴方式不一樣;孩子氣質類型不同,陪伴方式也不一樣。如果0到6歲時的親子關系沒有構建好,等孩子到青春期時就更難了。“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需要父母做到活在當下,真正把心放在孩子身上,和孩子做做打掃、做飯、講故事等互動性強的活動。”
天臺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龐偉茂認為,有空時,家長可以多陪陪孩子,到戶外走一走,呼吸新鮮空氣,近距離接觸大自然,看看綠色植物曬曬太陽,適當運動,這對緩解孩子抑郁情緒有好處。
放下身段,試著和孩子做朋友
“有抑郁傾向和已經抑郁的青少年,除了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的基礎抑郁癥狀外,還常伴有社交回避、學習能力減退等困擾。”恩澤醫院心理衛生科醫生尹世平說,他們不想與人接觸或害怕與人接觸,有很深的自卑感,有時連目光的接觸都是困難的,在社交關系中變得敏感而脆弱,感情容易受傷。
尹世平認為,家長首先要創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當孩子被診斷出心理問題后,應當給予其充分理解,首先承認他生病了,是抑郁的癥狀使其處于當前的狀態,而不是思想上的滑坡、懶惰、貪玩等,避免誤解和責備,否則將導致親子難以溝通、情緒對立,加重癥狀。”
“很多家庭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這時媽媽可能鎮不住了,需要爸爸出場。但往往大多數爸爸對孩子并不了解,因此便會用自己當年的‘經驗’來管教孩子,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臺州市立醫院臨床心理科負責人孫雅娜認為,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是家長的首要任務,不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測。
孫雅娜說,比如孩子犯錯誤時,他們內心其實就會很自責,此時家長要花心思聽他們訴說,不妨問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客觀評價后再給孩子適當鼓勵,效果往往會更好。
“青春期的孩子精神上半依賴半獨立,很需要精神關懷。只要孩子放下了成見,家長就能正確引導。”孫雅娜說,這就需要家長放下身段,和孩子做朋友,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
“家長要學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少點指責,多些鼓勵。”龐偉茂說,對于“心靈感冒”,家長要像對待發熱發燒一樣去愛護孩子,設身處地地理解和傾聽,而不是嘮叨式的說教。“靜靜地陪著孩子也是一種守護。”
加強學習,了解孩子成長的內在規律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不少家長從父輩傳承下來的那一套教育理念逐漸與現實脫節,現有經驗不夠應付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了。
“老師和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天空。有些老師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如果家庭教育也簡單粗暴或強權霸道,對孩子而言就好比‘天塌下來了’。”楊雙齊認為,“家長一定要懷著開放的心態去學習,了解孩子成長的內在規律,避免‘斧頭雕玉’式教育。”
有些家長已經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參加各種講座、購買各類書籍進行自我充電,以此為途徑來獲悉家庭教育的技巧。對此,楊雙齊提醒家長要保持辯證的態度。“當下很多家長熱衷尋求教子秘籍,卻忽視了對‘道’的領悟。結果尋來之‘術’不適合自家孩子的氣質類型,不僅起不了引導作用,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楊雙齊說,教育心理學上有個多元智能理論,將人類的智能分為語言、數學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自我認知、自然認知等八大類。“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
“其實孩子成長和家庭教育是有規可循的,家長要將目光與精力聚焦到孩子內在發展本質的‘道’上。”楊雙齊認為,家長也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弄清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和面臨的問題,再因人施策,進行個性化教育,守護孩子健康成長。